香港日报

刘伯温三境养生思想研究

2023-11-26 15:07:00 阅读(2554)

「导读」国际健康及世界经济人产学论坛论文(2016、10、14—20;韩国大邱)刘伯温三境养生思想研究中国 苏州 余同元 何伟内容提要:“三境养生说”由著名的养生学专家刘焕兰教授提出,特指顺境养生

国际健康及世界经济人产学论坛论文

(2016、10、14—20;韩国大邱)

刘伯温三境养生思想研究

中国 苏州 余同元 何伟

内容提要:“三境养生说”由著名的养生学专家刘焕兰教授提出,特指顺境养生、择境养生和造境养生三项内容,包含顺应自然规律安排生活,选择有益身心的生活住所,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等基本要求,旨在打造一个理想的人居生活环境。依此对照,刘伯温的风水地理学理论中,包含着类似的三境养生思想,对现代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伯温 三境养生 顺境养生 择境养生 造境养生

《明史·艺文志》收刘伯温堪舆专著四种,分别是《金弹子》、《一粒粟》、《披肝露胆经》和《地理漫兴》。其中《金弹子》已失传。《披肝露胆》一书,《千顷堂书目》作《披府露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所分龙诀、穴情两篇,大半剽按《撼龙》、《葬法》诸书”,有伪托之疑。《一粒粟》为《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载目,题为“大唐国师汉北救贫仙人杨筠松长茂口诀,元末口仙谭宽仲简秘传,大明国师括苍诚意伯刘基伯温注述,华阳逸叟王廷玉图形、王乳泉辑释”,有明万历刻本。《地理漫兴》为七言四句歌诀,共150题,依次论龙、穴、砂、水,其说以“形法”风水学为主。《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汇考》收录该书,题名《堪舆漫兴》。此外,《明史•艺文志》还载有刘基编著《多能鄙事》十二卷。此书卷八《阴阳类·住宅宜忌》为风水养生内容。在这些风水学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对照养生学专家刘焕兰教授提出的“三境养生说”,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类似的三境养生思想,对现代人创造良好的自然之境、社会之境与家居之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刘伯温顺境养生思想研究

顺境养生是指在外界环境利于人类健康生活的情况下,人们顺应其自然变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刘伯温对《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命题,加以发挥,以为一切自然生命得其性则生长、荣茂,不得其性则枯萎、死亡。因此生命要顺应自然,若能顺境而生,则得其性,所谓“所以覆载间,物物熙阳春,动植蜚走辈,生长咸及辰”。若 “失其性”,“遏天生”,则“生意灭矣”,故曰:“夫物之生,患不得其所性”。若能顺境养生,则“气行而通,则阴阳和,律吕正,万物并育”,反之,则“气行而壅,壅则激,激则变,变而后病生焉”。纵观刘伯温这方面的思想言论,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配“天地为三”,须“知天”、“能参”和“善养”。在《郁离子》文集中,刘伯温以天地人三才学说为其全部立论依据,人之所以“配天地而为三也”,“夫天之生人,参地而为三,为其能赞化育也”,“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刘伯温以农事为例,来说明人生如何“善养”,如种植蔬菜应当“各随其物产之宜,时而树之”,“相其丰瘠,取其多而培其寡”,“于是疱日充而圃不匮”。养蜂取蜜,对蜂要细加调护,“其取蜜也,分其赢而已,不竭其力也”。此之谓“知天”,此为“能参”。

2、人为“天地分体”,理当顺应自然,顺应环境。“一人也者,天地之分体。”天地无所不包,日月、星云、雨雪、霜露、山川、草木、玉石、金银、五谷,等等,以供人类享用,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天生物以养人”。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就会造成元气壅塞、阴阳失调,就会发生“冬雷夏霜”、“骤雨疾风”、“折木漂山”、“昼昏夜明”、“瘴疫流行”种种灾害,天病人亦病。因此,应当“保之如赤子,仰之如慈母,爱之如身体”,顺应周围生存的环境。

3、“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生要顺应自然四时变化。刘伯温赞同气生万物的元气生成论生命覌,认为“元气”生育天地万物,人也是阴阳二气交配的产物。“夫气,母也;人,子也。”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变化运行,滋养与影响着万物生长,人的生命活动与机能状态与四时节气运行息息相关。《黄帝内经•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还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在《多能鄙事》中,刘伯温论述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之道,指出在不同时节,生活作息注意的事项。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为天地万物生机欣荣的时节,须注意饮食及穿着过热,应晚睡早起,于庭院散步,披发以使身心舒缓,此为顺应春天时节阳气始发的养生之道。反之,夏天会有寒变的疾病发生。故又说: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为天地万物繁荣生成的时节,应晚睡早起,不受白日延长的困扰,使身心愉悦无怒,此为顺应夏天时节阳气旺盛,以利宣泄的养生之道。此外,秋天有痎疟疾病发生,冬天以至重病。其论及秋季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为天地万物趋于平定的时节,应如同鸡的睡眠作息,早睡早起,使身心平和安宁,肺气清,此为顺应秋天时节肃杀之气的养生之道。反之,则肺受损伤。

其论及冬季则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 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 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为天地万物闭藏的时节,应早睡晚起,避免受寒,等待温暖的日光,使身心内守,此为顺应冬天时节闭藏之气的养生之道。反之,则肾受损伤,春天有痿厥的疾病发生。冬季的饮食、穿着须注意避免热饮食、温炙衣服。

4、 人还是 “天地之盗”,人类取用资源须节制、合理、得法,使自然环境保持再生能力,得到良性循环。绝不可以贪得无厌,采取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强取豪压,竭泽而涂,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最终人类自己也受到自然惩罚。刘伯温把人比做 “天地之盗”,因为人白白地向自然索取,行为如同盗贼。盗亦有道。善盗者善于巧用自然力,因时乘势,“春而种,秋而收”,“高而宫,卑而地,水而舟,风而帆”,如此则“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若“徒取其物,发其藏而已”,“则物尽而藏竭”,“而遏其机,逆其气,暴夭其生息,使天地无所施其功,则其出也匮,而盗斯穷矣。”

二、刘伯温择境养生思想研究

刘伯温生于书香世家,家传风水地理学,其祖父刘庭槐曾为元太学上舍,“究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诸书”。父亲刘爚“通经术”,为“元遂昌教谕”。刘伯温14岁入郡学,除师受《春秋经》外,“凡天文地理、阴阳卜筮、诸子百家之言,莫不涉猎。”

元至元二年(1336年),刘伯温出任高安县丞,颇好结交当地堪舆师及有关学者。如《江西通志》载:“刘偘,字豫甫,上高人,元季瑞州路学正,与高安丞刘基、奉新胡泰为友,精于易卜。……凡上高业阴阳术者悉祖之。”另有“(邓详甫)高安隐士也。尝遇异人授象纬韬矜之秘,避世不仕。刘基来丞高安,详甫见而奇之。基与游,尽得其蕴。” 刘伯温在其著作《堪舆漫兴》中,详述了择境养生的有关思想。主要内容包含如下几方面:

1、择山水相依之地

关于山与水的关系,刘基《堪舆漫兴》说:“寻龙山水要兼该,山旺人丁水旺财。只见山峰不见水,名为孤单不成胎” 这就是说,山水相依相存,不能舍山而言水,也不能舍水以言山。山属内气,如丘如堂、如君如主。水属外气,如城如墙,如臣如宾。内外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强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灵活多样地构建建筑空间。

2、择顺乘生气之地

中国传统堪舆理论强调的是“气”的概念。认为天地间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生气,潜藏在大自然间。这股生气,凝而为点,是活力之泉源,其全部理论和方法都围绕着“聚气”问题展开。所以刘基《天说上》中说:

气有阴阳,邪正分焉。阴阳交错,邪正互胜,其行无方,其至无常,物之遭之,祸福形焉,非气有心于为之也……正气福善而祸恶……善恶成于人,而祸福从其所遇,气有所偏胜,人不能御也。

从气学角度看,人和自然是一样的,透过基地周围流动的气,能使住宅与环境之间生气良性互动而形成聚风、纳水,为理想住宅。若要实现此目的,唯一的方法便是保持“气”的充盈与平衡。刘基认为:“凡人家屋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泽者凶。” “屋居滋润光泽”即为得气。而干燥无润泽者,谓之不得气。宅内光朋透亮为吉,阴暗灰秃为凶。只有顺乘生气,才能称得上风水佳地。

3、择水质优良之地

刘基认为择境时,应当特别重视“水”的作用,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辩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认为“点穴先须看水源,水缠原即是山缠。在边湾抱穴居左,右若有情在右边。”取舍水的重要标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态为依据。讲求水势弯曲,“如月如弓产凤膦”,最忌水流“长直形如木”。认为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漫兴》论水形势之善云:“上身绕背福悠长,腰带鸣珂皆吉祥,更有入怀并苍板,田连阡陌富象郎。”假如某地的水“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喜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那么这个地方即为吉地。反之假如某地之水气味腥臭,且混浊赤红。”那么这个地方必为劣地无疑。

4、择地质适宜之地

刘基择境亦讲求地质,除了土壤物理性质外,地下水位,土壤污染情况及蚁害、鼠灾以及有无古坑洞、穴道、砂井等,都要进行实地勘探。

三、刘伯温造境养生思想研究

造境养生主要强调营造一个与人体生命相和谐的生态环境,达到家居促进健康的目的。顺应自然养生格局是理想的,但大自然总是千变万化的,当理想与现实有一定差距时,传统堪舆理论认为可以使用裁剪之法,使有缺陷瑕疵的地形能够更适合人居。剪裁之法的前提是,所选的地方要求龙真穴的,只是穴场有缺而不齐,或者形局遭到人为破坏而需要补救的。刘基堪舆理论中所运用的两种补救类型是“审其所废” 和“障空补缺”。

1、“审其所废”

“审其所废”指的是过去完好而现在伤残,通过堪舆理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适当的改造,以人工弥补自然的不足。刘伯温对南京明皇城的改造当属典型。明太祖朱元璋占据金陵之初,即对南京旧城进行规划改造。其中由刘基负责规划改造的核心部分——宫城位置的卜定(选址)。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载:“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南京“龙蟠虎踞”之说,其“四灵”位置亦无异议,即玄武湖在北为玄武,钟山在东为青龙,秦淮河在南为朱雀,清凉山在内为白虎。所以新宫“龙穴”只能在“四灵”包围之内寻找。其次,旧城外西北方靠近清凉山、石头城一带巳经屯驻数支军队,且地域狭窄,濒临大江,若建新宫则直面长江,无防御可言。所以,刘基只能依据传统堪舆理论,并根据当时历史条件,以及南京丘陵、河湖的地理环境,确定填平燕雀湖作为宫城“龙穴”。此地当时为开阔地,燕雀湖位于其中,青溪与其支流蜿蜒而过。以填湖为代价,皇城建在旧城以东,既避开繁华市区,又迎合朱元璋建立新朝意愿。传统堪舆理论认为南京处于长江以南,来自西南方的长江在此折而东去,在此结穴,使南京之地在水之南,总体上属于阴性。因此,选择“钟山之阳”的燕雀湖结穴,是所谓“刚中之阳”;钟山是其祖山,其龙脉向西延伸依次形成富贵山、覆舟山、鸡鸣山等所谓“龙尾”;新宫的中轴线正对龙尾上的富贵山,这样就能确保将钟山灵气可以引入“龙穴”。

2、“障空补缺”

“障空补缺”指的是生来就有缺陷的形局。对它的补救一般只可施用于砂水和水口,或加培补,或植林木。刘伯温对俞源“太极形象村”的改造,就是造境养生的典型案例。据《俞氏宗谱》记载,俞氏五世祖俞涞因洪灾频发,瘟疫肆虐。遂礼聘刘基重新规划村落布局,刘基细察后认为俞源村有十一道山岗环绕,但村口直溪水流横冲直撞,泄漏瑞气。因此刘基将其改造为曲溪,并设太极图,形成黄道十二宫环村,村中设七星塘、七星井,民居建筑按二十八星宿、四灵、八卦排布,以求营造绝佳风水。刘伯温依据天体星象,对俞源进行格局规划,与赤道、黄道十二宫、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和日月布置一一对应。

对照1974年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发现的辽代砖墓“星象图”可知,俞源村落布局与该图显示的星象完全一致。贯穿俞源古村的溪流是“赤道”;村庄内按北斗七星位置分布的七口水塘,名叫七星塘,还有七星井,特别巧妙的是把俞氏宗祠“装”在北斗七星的斗内;村中28座代表性的古建筑对应二十八星宿,全村的主要古建筑都朝向村中的梦山;环村十一道山岗和太极图,形成黄道十二宫。位于青龙山和俞氏宗祠西侧的两处祖墓,分别对应日月。俞源古村四周有丛林岗,青龙山、白虎山、金屏山、九龙山、龙宫山、梦山、经堂山、 李丁山、背山头、西山,加上太极图,形成环绕村落的黄道十二宫。

刘伯温还特别设计的巨型太极图,以减缓深沟高垒对俞源村落的冲击。太极图直径320米,面积120亩,以曲溪为阴阳鱼分界线,鱼眼标志鲜明。阴鱼部位古树参天,树龄达五、六百年。俞源巨型太极的主要作用是减缓深沟高垒冲击,巨型太极好似一座气坝,左青龙右白虎紧抱村口,可防外界邪气人侵,村中瑞气外泄,以致生态平衡。

据俞源《俞氏宗谱》记载,俞源自刘伯温改造村落布局以來,俞源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百业兴旺,600余年来未曾发生过一次洪灾,其他各地俞姓大户慕名迁居,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而且村民比附近村的人长寿,被称为“长寿村”。

四、刘伯温三境养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刘伯温的生命观及宇宙论主要有《天说》《雷说》等名篇专论。刘伯温把气作为主宰自然和人类的根源。在他看来,构成天的物质是气,“天之质,茫茫然气也”。为了解释“天”的本质和内涵,刘伯温先做《天说》,详细叙述了他的天地生于“元气”的气生万物说。强调“有元气,乃有天地。天地有坏,元气无息。”认为元气是天地所含有的一种细微的气,这种气上下交汇,由此而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是由于禀受了元气而自我产生的。他又气分为正邪,“正气福善而祸恶,邪气祸善而福恶”;正气为元气,降于人者为善,邪气战胜天理,降于人者为祸。

曰:气之复也,有迟有速,而人之生也不久,故为恶之人,或当其身而受罚,或卒享福禄而无害。当其身而受罚者,先逢其复者也。享福禄而无害者,始终乎其气者也。以懿继操,以裕继懿,不于其身,而于其后昆。谓天之有所私,不可也。故见祸福而谓之天降于人者,非也。气未复,而以祸福责于天,亦非也。不怨天,不尤人,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惟知天者能之。

或曰:“天灾流行,阴阳舛讹,天以之警于人与。”

曰:“否。天以气为质。气失其平则变。是故风雨、雷电、晦明、寒暑者,天之喘汗、呼嘘、动息、启闭、收发也。气行而通,则阴阳和,律吕正,万物并育,五位时若,天之得其常也。气行而壅,壅则激,激则变,变而后病生焉。故吼而为暴风,郁而为虹霓,不平之气见也。抑拗愤结,回薄切错,暴怒溢发,冬雷夏霜,骤雨疾风,折木漂山,三光荡摩,五精乱行,昼昏夜明,瘴疫流行,水旱愆殃,天之病也。雾浊星妖,晕背祲氛,病将至而色先知也。天病矣,物受天之气以生者也,能无病乎。是故瘥疠夭札,人之病也;狂乱反常,颠蹶披飗,中天之病气而不知其所为也。虽天,亦无如之何也,惟圣人有神道焉。神道先知,防于未形,不待其几之发也。尧之水九载,汤之旱七载,天下之民不知其灾。朱均不才,为气所胜,则举舜、禹以当之。桀纣反道,自绝于天,则率天下以伐之。元气之不汩,圣人为之也。”

尽管他在后面的文字里否定了“天子之降祸福于人”,也否定了“天果听于气”,但实际上是把人间的祸福归之于正气和邪气,而正气起着根本的主宰作用,并通过人间的尧、舜、汤、武、孔子等体现元气的意志:

“有元气,乃有天地。天地有坏,元气无息。尧、舜、汤、武立其法,孔子传其方。方与法不泯也,有善医者举而行之,元气复矣。作《天说》。(刘基著,林家丽点校:《刘基集·天说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伯温又做《雷说》(《诚意伯文集》卷八),专门阐释雷电即阴阳二气的交作,认为雷击中了人或物都是偶然的,不是有什么天神在惩罚恶人。雷也可以称作神,那只是在其神妙而不可测知的意义上而言的。

曰:然则雷何物也?

曰: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团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犹火之出炮也。而物之当之者,柔必穿,刚必碎。非天之主以此物击人,而人之死者适逢之也。不然,雷所震者,大率多于木石,岂木石亦有罪而震以威之耶。

曰:“然则雷神所为而非气矣。”

曰:“否。雷与神皆气之所为也。气也者,无所不能为也。忽而形,倏而声,为雷为神,或有或无,不可测知。人见其忽而形也,而谓之神。夫神也者,妙万物而无形;形则物矣。是故有形而有质者,有形而无质者,有暂者,有久者,莫非气所为也。气形而神寓焉。形灭而神复于气。人物鬼神,或常或变,其归一也。”(刘伯温《雷说》)

以元气生成论的生命观与人天观为基础,刘伯温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三境养生的侧重点亦随之发生改变。从顺境养生、择境养生到造境养生,各有侧重又层层递进,核心皆在于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促进环境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附作者简介:余同元,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健康健美长寿学学会常务理事,电话及邮址:1361627183@163.com;何伟,苏州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刘伯温研究所专职研究员,电话:158955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