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丨平均两天实施一个重大项目!成渝“双星”闪耀
2025-01-10 阅读(5093)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李晓婷
广袤西部,重庆、成都“双星”闪耀!
5年来,平均两天实施一个重大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由不足6.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预计8.6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已超3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9日举行发布会,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年来的成绩单:从开局起步到整体成势,5年来实施共建重大项目806个,在全国的经济份额占比由6.3%提升至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打开中国地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分布于东部沿海,占全国经济增量的比重在40%以上。占国土面积超三分之二的西部地区却长期缺少国家级经济圈带动。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成渝地区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一盘棋,一个个珠联璧合、双向奔赴的故事不断上演。
游客乘坐游船欣赏重庆夜景。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引擎,高质量增长极加快崛起——
2024年12月27日,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电力“蜀道”每年最大可向川渝地区投送清洁电能350亿千瓦时,相当于近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量。
31个、67个、160个、248个、300个……5年来的年度共建重大项目数量,一条上扬的曲线彰显澎湃动能。
重大项目“打底”,激活“双星”动能。
郑渝高铁全线通车,成渝中线、渝西等高铁建设提速,蜀道变通途;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成势,产业“追高逐新”;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上演现代版“夸父逐日”,科创要素加速汇聚……
产业协同深入融合,两地汽车零部件全域配套率提升到80%;成渝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规模超6500亿元,入选工信部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
这是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正在修建中的成都科创生态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新支点,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布局——
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一辆装载新疆煤炭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缓缓驶入,有效缓解重庆电煤缺口;与此同时,满载青海纯碱的班列向南驶向广西,不久后将被运至广西各大玻璃厂中……
以重庆为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以成都、重庆为始发地的中欧班列(成渝)运营线路51条,累计开行超3.6万列。
交通畅通,格局再塑。
重庆汽车制造业带动广西玻璃产业发展,四川动力电池产业推动西部“新三样”出口强势增长,宁夏枸杞原浆和红酒、重庆血橙、贵州茶叶等西部地区特色产品正在成为当地外贸新增长点……
西托青藏、北承陕甘、南接云贵,如今的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东西南北四向牵引的“钻石菱形”格局,引领西部、服务全国的显示度和贡献度正持续提升。
新图景,高品质“双城生活”走进现实——
“我常来成都出差、旅游,高铁像公交车一样方便。”重庆人侯雨岚说,上午在成都看熊猫,中午回重庆吃火锅的惬意生活实现了。
每天,成渝之间人员往来超过100万人次,每9分钟开行一列高铁,最快约一个小时到达。
人员流动的背后,是两地惠民政策的互惠共享。
5年来,四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让社保、就医、公积金等群众“身边事”异地办理;生态环境协作共管,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II类,川渝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90%左右;川渝935家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成渝客专推行“公交化”票制……
绘就“同心圆”,“双星”更闪耀!成渝必将谱写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