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邓奶奶—让山里娃惊艳北京奥运舞台

2025-01-05 阅读(5957)

「导读」《香港日报》“中华文创”专栏第8期——邓奶奶——让山里娃惊艳北京奥运舞台——赞深入乡村支教18年的“马兰花奶奶”邓小岚《雷锋》杂志 通讯员杨连元 记者萌萌《香港日报》“中华

《香港日报》“中华文创”专栏第8期——

邓奶奶——让山里娃惊艳北京奥运舞台

——赞深入乡村支教18年的“马兰花奶奶”邓小岚

《雷锋》杂志 通讯员杨连元 记者萌萌

《香港日报》“中华文创”专栏编者按:承蒙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陶克将军主办的《雷锋》杂志,最近推荐刊发的一篇好文章。报道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大舞台上,由一群走出乡村小学的学生们用外语演唱《奥林匹克颂》,一举震撼全世界的情景故事。鲜为人知的是,这群山里娃艺术队的辅导教师,是从京城深入乡村支教18年,亲自培育“马兰小乐队”孩子们的传奇奶奶邓小岚女士。正是这位公益老人的大爱精神风范,开启了这群“艺童”美好的音色、舞姿、外语才华,展现了中国新时代、北京新奥运、乡村新神童,在老师家长、社会家庭的关怀培育下,在全球抗疫百年变局中赢得奥运机遇,得以站在奥运大舞台上,讴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声声绝唱!

邓小岚女士和“马兰花艺术团”的奥运创举,联想到本报长期合作的“世界大健康运动联盟”、乃至在全球开展的世界全民体育大健康运动事业、以及不断涌现的先进群体群文典型人物和团队楷模。《香港日报》将一如既往开放办报、服务社会,不断扩大中华文化体育、科技教育之海外传播力、世界美誉度,为促进人类交流合作、和平进步不遗余力。

本报转发本文的意义还在于,当参与北京奥运会的诸多优秀人士,同“马兰花”神童们一起荣获党和国家奖励的前夕,“邓奶奶”不幸因病与世长辞。回顾台前幕后的佳迹、展开文章内外之情景,给新征程的美丽中国留下何等赞誉和缅怀,给全球化中的新世纪带来多大温暖和鞭策!

——2022年4月13日于香港

引子:北京奥运“马兰花神曲”

2022年4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追授邓小岚女士、授予苏翊鸣等147名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领队邓小岚女士,是名单中唯一被方框特别标注的姓名——她于2022年3月21日晚病逝。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名山里娃用希腊语演唱冬奥会歌。歌声从鸟巢穿透夜空,惊艳全世界!这些山里娃来自河北保定阜平山区的马兰花合唱团,这群身穿“虎虎生威”图案衣服、头戴红色帽子的小朋友,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闭幕式上,这群可爱的孩子继续在现场演唱《奥林匹克颂》。这一次,孩子们身上的服装,装饰了“连年有余”的剪纸图案。从“虎虎生威”到“连年有余”,他们带来的中国式浪漫至今难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大山里的孩子站在奥运会舞台上,用希腊语大声清唱会歌《奥林匹克颂》,向世界展现了最好的新时代、新面貌,我觉得这是天籁之音!”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赞誉,奥运开幕式推出了一支“马兰花神曲”。

在鸟巢开幕式的观众席中,有一位银发老人正在静静地看着孩子们表演,她叫邓小岚,今年79岁,是马兰花合唱团的前身“马兰小乐队”的创办者。正是因为她,这群山里娃接触到了音乐,也伴随着音乐,走出了大山,看到了更美好的世界,走到了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

马兰花合唱团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邓小岚已经在这里义务支教18年,用音乐为“山里娃”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2月21日,刚刚举行完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孩子们再次感动世界。记者电话联系邓小岚,此时的她依旧驻守在马兰村,她说还有一些没能去北京的孩子,怕孩子们寂寞,想在这里继续教他们唱歌……

3月初春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了邓小岚家中,探访这位可敬老人背后的故事。

两枚印章见证红色信仰

“马兰村的孩子走向世界啦!”此刻,邓小岚最想把这个消息说给父母听。多年来,在邓小岚案头,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其中,“马南邨”正是“马兰村”的谐音。小小印章,记录下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阜平县,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老区。

马兰村,像花一样的名字,是一个有着700多户、2000多口人的小山村。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抗战期间,《人民日报》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驻扎在马兰村,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妄图灭掉报社。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一次突围后,邓拓爱人丁一岚在山洞中生下邓小岚,邓小岚也被寄养在当地村民陈守元家中生活了3年。这里是邓小岚出生的地方,也是她的父母和众多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长在革命的家庭,红色的基因在邓小岚的血脉中流淌。

“父亲邓拓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的办报人,母亲丁一岚是开国大典的播音员。一直以来,他们都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红色印记,我的基因传承,指引着我后来的人生轨迹。”邓小岚回忆说。

1997年,邓小岚和妹妹邓小虹到马兰村回访。“知不知道陈守元?那是我干爹。”她向老乡打听。

“你是小岚子吧?”半个多世纪过去,老乡脱口而出的“小岚子”,让邓小岚的眼泪夺眶而出。特殊的身世和父辈的情结,让邓小岚对马兰眷恋不已。

“马兰村是我的‘第二故乡’,马兰村在我生命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邓小岚说。

大山深处携手耕耘筑梦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是一首经常飘扬在马兰村的童谣,这首童谣令人们对马兰村的前世今生充满期待。

2003年清明节,退休后的邓小岚和原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一起来到马兰村给烈士扫墓,碰巧遇见了同样在扫墓的一群孩子,意外地发现马兰村的小孩竟然连一首歌都不会唱。“你们会唱什么歌呀?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说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少先队队歌》等歌名,她一首一首试探,孩子们直摇头。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唱国歌,还有些跑调,这深深刺痛了她,再次瞭望一眼这个小山村依然是破旧的村舍……邓小岚便坚定了扎根马兰村的决心。

“马兰村的孩子们没体会过音乐的乐趣,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孤独的,也是苍白的。我想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被哺育过的孩子也没有忘了他们,我一定要让孩子们的童年里有歌声!”邓小岚说。

目睹到马兰小学没有音乐课、音乐老师、音乐教室的“三无”情况,邓小岚不仅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而且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凑了4万元,为小学盖了7间校舍,让孩子们有了音乐教室。

从北京到马兰村距离300多公里,路途虽不遥远,但并不便捷。“以前先从北京乘火车到定州,再从定州乘汽车到阜平,最后从阜平乘班车到马兰。早上八点出发,晚上七八点才到。2010年10月,阜平通了高速路,路程才缩短为5个多小时。”邓小岚回忆着旅途的不易。这段路,邓小岚从2004年起,每年往返20多趟,风雨无阻,一走就是18年。“音乐的学习得有连续性,今天教了明天就走,那学生可学不会呀。”邓小岚说。

寒假时节,邓小岚索性搬进学校,住在大山里。山里的冬天,最难熬,夜晚的温度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寒风透过门缝往屋里钻,毛巾冻成了“硬板”,实在冷得没法儿睡,她就用帽子、围巾把头和脸都箍住。

就这样,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执着的邓小岚把音乐的“种子”一粒粒播撒在了山石坚硬的太行山中。功夫不负有心人,音乐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小山村。经过邓小岚悉心指导,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

音乐不仅带给马兰村的孩子们快乐,更给他们插上了梦的翅膀。2006年,邓小岚成立马兰小乐队,带领孩子们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演出,让他们走出大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山里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邓小岚说,她真切地看到,音乐让山里的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了。

2008年10月,邓小岚带领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受到原晋察冀日报社老同志们热烈欢迎。

2013年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彼时全国罕见的属于儿童的音乐节。邓小岚说:“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音乐,马兰儿童音乐节就是想让孩子们成为舞台的主角,尽情享受音乐。”如磐的信念、深沉的情感,邓小岚痴痴坚守,执着筑梦。她手中那支不曾有半点儿想放下的“音乐魔棒”,点化了贫瘠寂寥的山、冰冻静默的河,还有闭塞羞怯的山里娃们美好的未来。

奥运音乐为乡村换新颜

“马兰的孩子走出大山,要去参加北京冬奥会啦!”邓小岚依然记得,今年1月3日到北京集训前,乡亲们激动的模样。那天,在开往北京的大巴车上,孩子们兴奋不已,一路歌声悠扬……

1月31日,这天是农历大年除夕,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还有4天,担心孩子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异地过年不适应,邓小岚特意来到合唱团驻地给孩子们包饺子,送去温暖和鼓励。

2月4日,乐队的孩子们走向了国际舞台,他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无任何音乐伴奏,向世界献唱了一曲《奥林匹克颂》。近4个月的训练成果,终于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震惊了世界。看到孩子们完美的表现,邓小岚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11岁的席庆茹是马兰花合唱团的主力队员,席庆茹嗓音清脆,从小喜欢唱歌。“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跟邓奶奶学音乐,学会了弹吉他、拉小提琴。长大后想成为和邓奶奶一样的老师,教山里面的孩子唱歌。”

12岁的合唱团成员李俊璇说:“很高兴第一次表演就登上了这么大的舞台,在北京完成了一系列小心愿,不仅在‘鸟巢’演出了,还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

合唱团成员白梓慧的父亲白宝栋说:“孩子学音乐后变化很大,以前不太敢讲话,跟邓老师学习音乐之后,经常把从邓老师那学到的东西表演给我们,自信满满。”

邓小岚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有歌声相伴,乡亲们的心情越来越好,孩子们的舞台越来越宽。18年来,邓小岚从北京往返马兰村的行程超过20万公里,大约能绕地球赤道5圈;18年来,邓小岚已经协调捐赠了近500件乐器、数千册图书,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已经上高中、读大学,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欣慰的是,我教的孩子们中,有一个孩子已经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她告诉我,毕业后她想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孩子送去优质的教育。”邓小岚欣喜地说。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马兰路上鲜花盛开……”这首歌名叫《美丽的家园》,马兰村的很多孩子都会唱。如今,他们的歌声又将在村南一座新落成的舞台唱响。这座由邓小岚筹资建设的“月亮舞台”,坐落于青山绿水间,远望如一轮明月,将成为“马兰儿童音乐节”的新场地。而“音乐马兰”也成为阜平县的一张名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春天里,百花香。有机会,你一定要跟我去马兰村,那里的风景很美!那里的歌声更美!”邓小岚深深地爱着马兰村的每一寸热土。

后记:新时代赋能新雷锋教育

血泪无穷,恨煞牧童。

参军入党育英雄,二十二年生命史,气壮长虹。

忘我表高风,殉职全忠;

平凡伟大一心红,儿女万千相继起,学习雷锋。

——摘自邓拓诗作《雷锋》

“今天从我们保存的1957年我们的一次家庭音乐会的录音中,爸爸用福州特有的唱诗曲调吟唱了他自己的诗作《雷锋》。那声音时而悠扬漫长,时而又激情高昂,倾注了父亲对雷锋同志的深情怀念和对雷锋精神的由衷歌颂。那次录音的最后一支歌是我们的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邓小岚回忆父亲对雷锋的深情,她要用新时代精神赋能新雷锋教育,践行新征程公益活动新特色,平添初心使命课程新篇章。

“音乐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多歌词如诗般优美,道出很多人生哲理,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到这样的启迪教育,在学习音乐中,健康成长。教山里的孩子们唱歌,直到我唱不动了,也更希望有更多的学雷锋志愿者参与进来,一起为山里娃筑梦。当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这就是雷锋精神启迪于我的价值观。”

从城市到农村,在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您——敬爱的邓小岚奶奶,秉持18年爱心支教的坚守和操劳,用歌声让希望在孩子们心中发芽。在信仰的守护场上,用一点光芒和满腔温暖,点亮了山间万家灯火,书写了雷锋精神永恒的生命之光。

3月22日,就在《雷锋》杂志第四期封面人物即将推出时,令人万分惋惜和悲痛的是这位可爱可敬的老大姐由于劳累过度,不幸离开了马兰村的孩子和乡亲,离开了我们大家。

邓小岚的亲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邓小岚生前最后的18年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这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北京冬奥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的奥运会会歌获得世人高度赞扬,更将她的快乐推向高峰,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离去,而且走得安详平静……

(本组图片为邓小岚女士和马兰学校孩子们在一起。由本文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