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中国深耕科技沃土备春耕

2024-12-28 阅读(6815)

「导读」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开云镇世上村村民在地里采收甜菜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曹正平 摄)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题:中国深耕科技沃土备春耕新华社记者 谈昦玄 张玉洁 罗江华北平原,山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开云镇世上村村民在地里采收甜菜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曹正平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题:中国深耕科技沃土备春耕

新华社记者 谈昦玄 张玉洁 罗江

华北平原,山西运城盐湖区的麦田里,多台自走式喷灌机正进行喷灌作业。水雾洒在青绿色麦苗上,麦田更显生机。

武陵山下,湖南省常德市锦绣千村的水稻集中育秧棚里,30多万公斤优良早稻种子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即将发芽育秧。

南海之滨,在海南三亚,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海南大学等院校机构的博士们,正忙着让实验室里的技术落地田间。

初春时节,农民抢抓农时、翻整田地、播种育苗,中国各地呈现出一派春耕农忙景象。巨幅的“春耕图”上,“新技术”“新种苗”“新耕机”,这些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元素格外亮眼。

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信号。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也决定了中国农业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下蒋村村民在翻耕土地,准备种玉米(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何红福 摄)

不久前,三亚崖州区崖城镇临高村农民洪良忠学会了使用生物防控技术防治豇豆病虫害,豇豆种植周期缩短了10天,亩产同比增加1000斤,农药减施一半以上。

这些新技术,是新来的“博士村长”教给他的。

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涉农科研人才聚集优势,崖州去年6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海南大学等院校机构聘任122名博士人才,组成17个“博士村长”工作队。在这里,他们要把实验室里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稳产高产的实际效果。

作为“博士村长”工作队负责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易克贤最近常去村里看看。半年前种下的斑兰散发阵阵幽香,上方搭起的架子将套种百香果。百香果喜光,斑兰在荫蔽条件下更高产。

“立体种植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亩产值预计达3万元。接下来还要引进可可、芦笋。”他说,新技术成熟后将向村民推广,利用边角地和农户庭院种植,真正做到不负种子不负地。


这是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项目(2021年11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春耕备耕,种子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在2013年就提出建设种业强国,10年来科技创新让“好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生根发芽。

杂交水稻,是中国农业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过的湖南,近年来在杂交水稻、辣椒等领域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持续引领世界。

每年春天,海南三亚迎来南繁育种季,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的专家为了“好种子”耕耘不辍。除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外,他们还努力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就地转化推广,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从春节至今,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的负责人刘波天天“扎”在田里,忙着为玉米套袋、授粉。他所在的科研团队要从上千份材料中筛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材料,通过杂交组合选育玉米新品种。


农民在遵化市西留村镇的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检修旋耕机。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春耕时节,新耕机大展身手。在湖南省湘乡市金薮乡辅正村,田地旁的“机房”里,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无人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一应俱全。

农人们在“机房”内外忙碌着,有人添新设备,有人钻研农机驾驶和维修技术,有人在苦练农用无人机航线规划、避障和飞行作业技术……

“过去春耕靠水牛、黄牛,如今地面农事靠‘铁牛’,喷施叶面肥和农药用‘飞牛’(无人机),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家庭农场’种几百亩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副乡长童虎军说。

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正努力成为装备运用高手。很多种粮大户添置农机,除了自用,还承包经营机播、机收、无人机植保、工厂化育秧、粮食烘干、秸秆回收加工等社会化服务,投入产出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银山村村民在地里施底肥。新华社发(何红福 摄)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5%。智慧农机将逐步实现对农业生产中耕、种、管、收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撑。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一轮春耕,正见证中国深耕科技沃土谋农业强国建设的坚定脚步。(参与记者:苏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