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继杰教授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辽宁丹东人
2024-12-24 阅读(8504)
香港日报记者8月16日最新报道,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今天公布2023年获奖名单。其中排在首位的西湖大学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柴继杰↑,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
与柴继杰教授一起荣获该奖项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博士。
植物病害的爆发对社会文明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目前,全球粮食产量的40%可因植物害虫和病原体而损失。20世纪40年代,植物抗性位点的发现表明植物具有先天免疫机制。1994年,植物抗性基因的克隆从分子上证明了这一假设。这些抗性基因编码核苷酸结合域和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的免疫受体,构成了植物针对多种病原体和某些昆虫的主要免疫机制。然而,这些免疫受体如何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一直是个谜。
通过19年的合作和努力,柴继杰教授和周俭民博士确立了由免疫受体激活的抗病小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他们发现抗病小体是由免疫受体蛋白在识别病原体效应子后形成的多组分复合体,并发现这种复合体通过形成钙离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应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从而保护植物免受感染。这个发现将带来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授予柴继杰教授和周俭民博士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对解析植物先天免疫机制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柴继杰,男,1966年4月生,辽宁省丹东人,1986年大连轻工业学院(现为大连工业大学)造纸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回丹东,成为鸭绿江造纸厂一名技术员。
在造纸厂工作4年后,柴继杰辞职考研,曾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等读研读博。
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并前往著名科学家施一公实验室进行深造。一个半路出家的造纸厂工程师,一步一步完成了成为生物学家的角色转换。
近些年,柴继杰教授取得了无数的科研成果。此前还曾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德国洪堡教席奖等。尤其是在2017年6月,获得了堪称德国诺贝尔奖的洪堡教席奖。这是自2009年该奖设立后的58位获奖者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他将从2017年起获得为期五年共5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700多万元)的资助,成为获此殊荣的中国第1人。
作为研究植物免疫方面的专家,柴继杰致力于动植物固有免疫系统的信号调控机制研究,目前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现任西湖大学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与柴继杰一同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周俭民↓,男,1964年生于中国四川,四川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94年获得普渡大学园艺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生巨大国际影响;
(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
(三)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725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
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10月首次在香港举行,70多位来自全球9个国家的世界级科学家,将在科学峰会上共同探讨前沿科学议题,分享最尖端的科学资讯和前瞻视角,颁奖典礼和青少年对话获奖者会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这将是最值得期待的高光时刻,也是科学与文化的一次融合与碰撞。
除了柴继杰、周俭民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外,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16日公布的2023年获奖名单中还有:赵忠贤、陈仙辉因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已故)、任少卿、张祥雨因提出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发布:香港日报;编辑: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