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开启 智能汽车催生几大热门专业
2024-12-24 阅读(7908)
在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一名青年汽车工程师正在进行排放后处理试验。
“智能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它不仅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更能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说起专业选择来,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考生白浩男有着自己的思考。
尽管父母希望他选择文科专业,但白浩男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相关专业情有独钟。他认为,在智能化功能成为汽车“标配”,冰箱、空调乃至电灯泡都实现“万物互联”的今天,智能技术正渗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希望我的选择能够符合自身志趣,同时又能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白浩男说。
这个夏天,与白浩男一样正在进行专业选择的高三毕业生还有不少。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高考全国报考人数达107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对于这些青年学子来说,专业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将影响我国的人才供需。
事实上,出行领域的相关岗位一直是吸纳就业的“岗位大户”。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6月15日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在2021年春招季,市场上的应届生岗位在行业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
其中,尽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仍然是热门行业,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碳中和、碳达峰等一系列产业和政策热点的助推下,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十分渴求,招聘规模迎来高峰,普遍呈现翻倍增长。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交通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所长华伦博士表示,在汽车产业大转型的背景下,投身汽车业的青年学子更有机会做“弄潮儿”。
“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走在世界前列,从青年学子的角度来说,这场变革蕴含着更多发展机遇,充满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的可能性。”华伦说。
汽车业“喊渴”,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量仅5万人
“薪金无上限”“越老越吃香”……最近,跨界巨头涌入汽车赛道,让汽车行业的抢人大战频频登上热搜。不少车企HR直言,“拿着百万年薪都找不到人”。也有车企高管为了避免团队被挖走,将员工信息紧紧隐藏。
对于汽车产业的参与者来说,求贤若渴不仅源自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出于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敏锐嗅觉。
当下,汽车产业正向“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这让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新时代,并从全球的市场中心转变为全球的技术前沿阵地。
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为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透露,虽然去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略有下降,但智能网联乘用车却上涨,L2级销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大涨107%,占比已达15%左右。有预测认为,到2025年,部分自动驾驶(PA)、有条件自动驾驶(CA)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超过50%,到2030年可能超过70%。
“按现有市场规模计算,50%就是1250万辆,70%就是1750万辆。如此巨大的市场诱惑,导致资本大量涌入,人才不断集聚,技术加速迭代,汽车产业俨然成为创业的乐土、淘金的天堂。”王侠说。
然而,与广阔的市场前景相比,智能网联汽车的专业人才却持续紧缺。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约为550万人,其中从事研发工作的有55万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人才总量仅有5万多人。特别是智能汽车各个细分领域顶尖人才数量较少,高端架构人才“一将难求”。
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智能网联研发人员的专业分布中,65%以上的人才为非机械类,这说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工作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主任、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戴一凡博士透露,汽车行业的抢人大战,很大程度上是对智能驾驶“塔尖”人才的争夺。
他认为,目前汽车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生产、制造、机械设计领域,而自动驾驶、环境感知、AI、机器学习领域的人才非常稀少。
“这要求他们拥有很深的计算机背景,又了解汽车的应用需求和电子电器架构。这一类人才处于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的‘塔尖’层次,确实难得。”戴一凡说。
戴一凡透露,在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团队中,拥有传统车辆工程相关专业背景的汽车人和拥有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汽车人占比约为“一半对一半”。
“在我们团队中,一半是在传统汽车院校里转型比较快的汽车人。他们在学习了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等基础知识之后,涉猎了前沿的计算机知识等。”戴一凡介绍,“但还有约一半的团队成员是从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跨界而来。”
因此,他建议,对于想要投身汽车行业的学子来说,专业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定位。
“如果定位做前沿的科学研究,在专业选择时可以从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专业切入,打好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或工作以后,再往汽车行业转型。”戴一凡分析说,“有的同学兴趣在做应用层面的工程技术,那就可以在专业选择时挑一些比较热门的应用方向,例如车辆控制等。”
赢下汽车人才角力,学科培养体系变革“时不我待”
“目前一些公司裁员、减少招聘,是为了适应汽车业转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和出行市场,中国对高素质汽车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从这个角度说,眼下的新挑战未尝不是中国企业和青年人才完成超车、后来居上的一次机遇。”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李鹏飞表示。
作为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学子,李鹏飞也曾因汽车产业的急剧转型而焦虑。然而,在日常学习中,随着学校汽车专业的培养理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新知识的学习让他打消了内心的疑惑。
“与过去相比,我们在智能网联、轻量化汽车方向增加了许多课程,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也将从大一就开始学习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课程。汽车业正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发展,因此我们也需要不断改变学习侧重方向,紧跟时代潮流。”李鹏飞说。
正如李鹏飞所言,智能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技术变革改变了行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同时也掀开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建议,将车辆工程学科升为一级学科。
在他看来,当下,汽车科技正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交叉融合的战略高地。车辆工程既具有独特的自我特色,又与诸多现有一级学科的内容紧密关联,显示出多学科“深融合、强交叉”的突出特点。
“因此,建议国家及有关部委将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所建设的车辆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将以地面运载工具的新四化发展为核心,聚焦关联的材料与结构转型、能源与动力转型、信息与智能转型等产业变革趋势,系统性突破车辆设计与制造、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汽车与无人驾驶等重大科学难题,结合学科边界拓展和知识结构重塑,建设符合国家及行业迫切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欧阳明高表示。
尽管当下受限于二级学科的定位,但已有不少汽车相关院校先行先试,积极布局。
例如,近年来,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先后试点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开设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等,从通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用应用课、专业应用课四大层面增加与时俱进的课程,结合科研推进智能汽车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开设本科生课程《汽车自动驾驶》等。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也发布消息,在国内率先申报的本科专业——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正式获批,将于今年7月面向全国招生,这也是安徽省首个获批并招生的智能车辆工程专业。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汽车产业要想继续“乘风破浪”,源源不断的新时代汽车人才将成为关键。而对致力于投身汽车、出行行业的学子来说,这也是与时代共振的绝佳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