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武学,他的生命如此光彩
2024-12-23 阅读(6001)
第28、29版 中华英才
献身武学,他的生命如此光彩
——记武学理论家、武术教育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成银
本刊记者 周 源
我这篇采访文章,要介绍的人物,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武术理论家、武术教育家。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山东济南这个不大不小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济南市的文化路上,坐落着一所环境幽雅、景色迷人的高等学府,这就是省属名校——山东师范大学。师大校园里,每天坚持晨练的人们,如果稍微留意一下,都会在体育学院后边的那个大操场上发现一个身材不高却精悍干练的武术老师在指导学生练武。在济南市的一些社区和公园,人们也能经常看到他辅导离退休老人习武练剑的身影。他前额的头发已经花白,但那矫健的步伐和眉宇间透出的刚毅,却似乎只有在年轻人身上才能显露出来。他霍霍生风的拳脚和龙腾虎跃的身影,总是吸引着许多人惊羡的目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坚持习武健身,义务辅导社区居民或中小学生学习武术,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他,就就是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成银。
(一)
为了采写李成银教授,我事先做足了功课。除了从外围采访了他的一些朋友和研究生外,我还认真阅读了一本写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路在脚下——李成银教授与武术》(香港日报出版社,2012年10出版),算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如雷贯耳之名。
《路在脚下》这本书告诉我:在我国武术界,提起李成银这个名字,许多人都能把他的事情说出个一二三。他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武术气功学科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武术发展战略研究,以献身武学的痴迷和踏实敬业的精神,谱写了他平凡而又传奇、光彩纷呈的人生。他将武术文化定位于人的时代精神,对武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不断精心策划揭示着武术的奥秘和本质。他首次提出中国武术的技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对武术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阐释,并主张建立武术文献学和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结构,形成了稳定独特的“武术文化与武术发展战略研究”特色,拓宽了武术研究领域和基础理论体系,将中国武术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李成银教授出版专著《中国武术咨询大全》《中国气功咨询大全》等多部,发表学术文章二百多篇,很多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理念填补了武术理论研究空白,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武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先生欣然为其著作作序。他曾获国际少林武术研讨会金奖、国际形意拳学术交流会特等奖、全国孙膑拳学术研讨会特等奖、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一等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优秀畅销书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并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当代武术家大辞典》。
李成银教授是中国武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武术九段、全国武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高校武术统编教材专家审定小组成员、全国气功优秀科研工作者。曾任中华民族武术文化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气功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专家。他多次应邀担任全国武术比赛仲裁委员、总裁判长和组委会主任,主审主编或参编全国高校武术教材多部,并被聘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武学专家之一。
李成银教授的人生,我认为,可以概括为“武学人生”。他的武学人生,是不懈追求和奋斗的人生,是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的人生。几十年来,他为中国武学的挖掘与研究、宣传与推广、继承与发展奔走呼号,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武术事业。他参与和主持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国家标准的决策和制定,策划组织了“2008奥运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国术救国研讨会”“首届全国武术硕士博士学术论坛”“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多项在国内外武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活动,提升了中华武术的地位。作为武术教授,李成银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为山师大成功申报“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教学论(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付出了辛勤劳动,是山师大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点创建人和负责人,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奠基人。他发现并推荐的“临清肘捶”“安丘、青岛孙膑拳”“东明佛汉拳”“莱阳螳螂拳”“冠县查拳”、“梁山武术”、“徐家拳”、“青岛鸳鸯螳螂拳”等8个武术拳种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济南形意拳”“梁山子午门功夫”“梅花拳”“新泰徐家拳”“青岛崂山道教武术”“菏泽、滕州、郓城大洪拳”“莱州吴氏太极拳”等23个拳种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为拓宽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和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蕴含的文化亦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中华武术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现代的很多人对于武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电影电视剧或者武侠小说里那些人物所使用打倒对方那出神入化的就是所谓武术。实则不然。
“武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又称“国术”或“武艺”,被称为是国宝,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武术”一词则最早见于南朝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一文:“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当时武术泛指军事。不同历史时期,武术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及争夺领地,人与兽斗,人与人斗,这些战斗均促使武术的萌生。民国时期,武术经过“土洋之争”跨入体育的行列,被称为“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学科不断创立,“武学”渐渐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科概念。“武术”与“武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中国武学是哲学,是禅学,是人体力学,它主张性命双修。中国武学技法处处是招,处处得法。要求得机得势,先发制人,但后发也要先制,里面充满了学问。
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武学思想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各种讲坛上宣讲武学理论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既然谈到武学理论,谈到武学实践,“李成银”这个大名是谁也不能绕开的。因为,李成银可谓是中国武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三)
接下来,就让我们循着李成银武学人生的轨迹,了解一下他的武学思想形成的过程,感受他的武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吧。
李成银1953年11月生于山东聊城。他幼年生活在聊城东南部的李古泉村,那时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武术,而是常年伴随的贫困与饥饿。在1959年—1961年,聊城和全国一样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洪水淹没了良田和城市。国内外形势动荡危急,田地里颗粒无收,这个年代的人很难吃饱饭。采访中,李成银教授告诉我:“小时候的最大感受就是吃不饱,扒榆树皮、拾白菜帮子、捋柳树叶子,整天琢磨的一件事就是到哪里去找点填肚子的东西。”那时的李成银正是成长发育的时期,吃不饱饭影响了他的生长发育,面黄肌瘦,长的个子又矮,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还经常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街上弃学的一些孩子追着向他索要纸张、抢夺溜溜球等,有的甚至向他勒索零花钱。这些,对李成银的尊严带来了严重伤害。他非常希望自己能高大魁伟,有一身武术技能,能够保卫自己。这,也许就是李成银武学思想的最初萌芽。
后来,年龄渐长,李成银先后拜了吴力生、蒋振海、王乐酒和周永祥这四人为师,开始学习武术。这四位武术名师的精心指导,逐渐奠定了李成银对武术的热爱。
1976年11月,李成银被保送到北京体院学习,自此始,至1979年7月于北京体院毕业止。这个阶段,他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完成了从直觉、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产生了一些零星的武学思想与观点,虽然理论上并不成熟。
在北京体院的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氛围中,李成银接触了众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这也是他后来立足于武术界,成功发展的基础。也是他进入武术专业理论与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起点。北京体院可谓是李成银走向武学专业的摇篮。
1979年7月,李成银从北京体院毕业,被分配到到山东师范学院(山师大前身),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1978年到1985年这几年间,他多次参加全国体院及全国民间传统武术比赛,并获得劈挂掌、通臂拳、螳螂拳、长穗剑、双刀等6项一等奖。1980年,他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首开“武术专选课”;1987年,他为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首开“中国武术与保健气功”跨系选修课。
在教学实践中,李成银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武术发展呼唤理论,繁荣武术需要方法”。于是,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广泛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沉醉于武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之中。自1983年始,至2013年底止,他思如泉涌,发表的武学理论研究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各种与武术相关的报刊上。
1991年,对李成银来说,是一个具有非常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体育科学》杂志刊发了他的论文《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标志着他的武学思想成熟与发展阶段的到来。这一个时期,一直持续到2013年底。
这一时期,李成银一面积极进行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一面注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并向世界范围内传播而不懈努力。其思想浓缩成论文的形式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主编主审有《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武术研究》、全国武术通用教材《武术》(第三版);专著有《子午门秘传功夫》;参编著作有《中国传统文化通览》等。此外,他自编自导自演,录制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优秀武术套路如螳螂拳、双刀、通臂拳、梁山功夫系列、长穗剑等宣教片;主持了山东省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评审工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与技术的保护和弘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李成银,一路走来,终于把他自己的名字在武学园地上越写越大。献身武学,他的人生变得如此精彩。
(四)
李成银武功在身,是一位卓越的武学理论家,但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位好老师。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名师,李成银一直非常重视德教,强调实用。他教学严谨,但平时却非常和蔼可亲,真正做到了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倒成一片”,从来不摆名师的架子。同学们谁有了困难,他总是不遗余力的帮忙。他还经常向学生强调武德的重要性,强调“习武先习德,德艺并重,以德为先,不能存心卖弄,更不能恃技欺人,要立志报国”,给学生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学子们受益终生。
写到这里,我想起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的讲话。习近平在这次讲话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好老师”的几条标准,认为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李成银教授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正是符合了这一“仁师”的标准。
在习练武术的态度上,李成银常说,“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李成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晨练,不光自己练习,还要求学生们也要养成晨练的好习惯。他常教导学生们练功切莫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的态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要坚持每天练习。正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培养出了一批批武术人才。
据学生透露,在跟随李成银教授学练武术期间,在练习踢腿基本功时,他强调“三直一勾,勾起崩落”;学习刀术时,他强调“双刀看走,单刀看手”,意思是双刀演练时要注意脚下步伐,单刀演练时要注意刀和手的配合;在传授太极拳时他强调要“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在传授长拳演练时,他说“眼无神,拳无魂”,一定要重视眼神,没有眼神就没有了气势,眼神是整套动作的灵魂,“前腿弓后腿崩,低头哈腰、武艺不高,扭跟拔簧、武艺不强”大致说上体要端正,弓步练习时后脚脚跟不能离开地面。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这些教学细节无不透露出李成银教授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和严谨的教学风格。而这也正符合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好老师”第三条标准——有扎实的学识。
在日常生活中,李成银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大家谈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乐于助人,平易近人,从不拿架子。对学生不但在学习上悉心教导,而且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见到学生,他都会主动热情打招呼,给人感觉很亲切。他还多次擒获窃贼,曾两次被评为“治安先进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对照总书记的这段话,李成银习武育人,倾心武学,言传身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五)
如今,李成银教授年届花甲,但他并没有放弃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没有骄纵自满,停滞不前。他仍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默默耕耘在教坛并积极从事着武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李成银认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流派众多,从战略眼光看,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有本学科系统、科学、统一规范的理论体系。他在对武术哲学、武术文化学、武术教育学、武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外”“母子”“纵横”等术语建构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新观点,创立武术哲学、武术文献学,丰富了武学理论,促进了武学发展。
李成银在武术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拓展科研思路,掌握科研方法;与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研同教学相融汇,努力在武术文化创新和实践研究上寻找焦点。他秉持自开始研究武学理论就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武术进行研究,武术不是单纯的一种运动技能或运动项目,而是辐射众多学科,侵润着沉甸甸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他让武术不仅仅在中国壮大发展, 并希冀它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影视以武侠小说的兴起,武术曾在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热潮,但潜在的问题是武术自身的理论建设和武术科学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武术理解出现偏差,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李成银针对于此,进行了大量的武术理论研究,如“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气功效应与现代科学认识”等相关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价值。
实用性,可谓是李成银教授对武学思想研究的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1977年10月在西安体育学院举办的全国武术学术探讨会上,他的研究成果被录用并在大会上发言,题目为“创武术哲学,促武术发展”。又如,2006年他策划发起和组织了“奥运武术战略发展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他提出了奥运武术的宣传策略,探讨了在奥运前、中、后如何对中国武术进行宣传、应宣传哪些内容,并建议建立武术专门的宣传网站,出版奥运武术报刊,以及如何借助电视台、广播电视台、新闻报刊来掀起宣传中国武术热潮的方法及途径。
2007年,李成银发表《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一文,提出武术宣传在以体育和文化为整体的前提下紧扣举办奥运会的三大理念,顺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即以“三大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宜传的参照系,配合奥运宣传的同时突出武术自身项目和文化特色进行宣传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宣传效果。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武术的明天会更好,应紧紧抓住举办奥运会这一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绝佳良机,使有利于武术宣传和推广的一切力量充分涌流,宣传好展示好武术,进而宣传好展示好中华文明、古老而现代的泱泱中华。他的这一观点和主张,得到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重视,很快进入决策,予以实施,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李成银浸润武学事业将近五十年,对中国武术的教学研究,用力颇勤,其作出的贡献,已数不胜数。他严谨的教学,深厚的学识,对武学思想的深入研究,种种行为精神都是后人所学习的楷模。2014年7月,李成银教授被中华国学武学研究院特聘为首席专家,担任武学专业委员会首席委员。他以弘扬中华武学、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为己任,呕心沥血培养武学接班人,继续为我国武坛和武术教育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如今,他所带的研究生有的已成为大学教授,有的已考取武学博士研究生,并有多人次在武术国际研讨会和全国高校武术文化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并获奖。他们秉承师志,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也为弘扬中华武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业界前辈的一致好评。
我们相信,在像李成银这样“德艺双馨”的专家学者的带领和推动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武学文化必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我们也相信,长路漫漫,李成银教授不会停止追求、奋斗和奉献的脚步。献身武学,他的生命将更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