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访谈|传承周礼文化 筑牢文化自信

2025-04-21 阅读(5098)

「导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

传承周礼文化 , 筑牢文化自信

——岐山县周文化景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新华访谈录

01

主持人:杨主任,众所周知,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您认为周礼文化有何时代意义?

杨新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3000多年来,周文化经过不断吸收时代创新合理因素,拓宽领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其具有以下时代意义:一是忠诚无私,胸怀家国。周公辅佐其兄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政权。武王病逝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营建洛邑,分封诸侯,巩固西周统治,然后还政于成王。这种忠诚无私、胸怀家国的品质为后人所称颂,今天我们通过缅怀先贤、学习先贤,在传承先贤美德的同时,要将其发扬光大,以之培养我们的高洁品质,让忠诚无私的君子德怀引领时代风尚,加快和推进社会文明的前进步伐。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二是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是西周先贤廉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吐哺握发”,召公“甘棠遗爱”作为中国历史上勤政敬业的典范被后人所称道。《周礼》提出的“六廉”思想为我国古代官员的为政之道确立了基本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召公被后世奉为“廉政始祖”。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周公、召公等先贤勤政廉洁、亲民爱民的优良作风,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廉洁从政,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三是以德修身,清白做人。“德”是周文化的精髓,周礼的基本精神在于“崇德尚礼”,周代明君贤哲亲民好德。周文王仁爱治国;周公认定统治者只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才能国运绵长;召公作《旅獒》,劝戒武王勿玩物丧志。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我们要从周文化中汲取“以德治国”的智慧,传承古人的德治思想,使之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唤发出新的光彩。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周公、召公等古圣先贤为榜样,讲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德为先、以德修身、以德服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四是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文王“渭水访贤”、十贤臣辅武王、周公“握发吐哺”等被后世尊为思贤纳士的千古典范。这些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被历代统治阶级与文人雅士所推崇,同时也成为后世崇贤尚德、政治清明的基础和保障。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大力提倡和推行举贤任能的用人机制,让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使干部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五是锐意创新,担当奉献。“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精神是周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周人由豳迁岐,由岐迁丰,不断发展壮大。在文王晚年“三分天下,周有其二”,武王时一举灭商,建立大周政权,一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创新,这种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周以后的中华文明史。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周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创新担当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jpg
微信图片_20210406153924.jpg

02

主持人:感谢杨主任的分享,岐山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周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周文化景区概况。

杨新华:岐山县周文化景区现辖凤鸣镇、京当镇、蒲村镇、益店镇、故郡镇部分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区内共有周原遗址、周公庙、凤凰山遗址、赵家台遗址、太平寺塔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丰富,文物遗存众多。其中周文化景区核心区域6.5平方公里,辖凤鸣镇部分村组(民俗村牌楼至周公庙景区),是以凤凰山、周公庙、周城、北郭民俗村所在区域为核心的满足各个群体使用功能的旅游景区。

岐山周文化景区以周公庙为依托,周文化展示与传承为核心,以“古、土、乐、奇、巧”为特色,以“天地人”为轴线分区,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二批“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西北大学中华文化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宝鸡市消防救援支队廉政教育基地、西安青少年汉字书法研学基地;西岐名俗园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岐山周文化景区和西岐民俗村双双入选陕西省“最美巾帼乡村旅游线路”;云尚•原舍客栈喜获陕西省“最美巾帼民宿”。近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千万余人次,2023年周文化研学游火爆西北,累计接待研学团队60批次、5万余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微信图片_20210406154416.jpg

03

主持人:周文化景区在深层次挖掘周文化历史底蕴,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助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铸强打响周文化旅游品牌,请您具体谈谈。

杨新华: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做大一碗面,做活周文化”战略,挖掘研究周文化时代内涵,丰富周文化时代价值,推进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化传承弘扬工作,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周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打造特色旅游新区。以全域旅游为导向,以优质旅游为目标,高水平编制《岐山周文化景区总体规划》《岐山周文化景区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岐山县周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以《岐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岐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岐山周文化景区总体规划》为指导,深度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资源,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旅游+”模式,先后打造了“蛟汤飘香—北郭村”“洁净家园—堰河村”“甘棠遗爱、勤廉齐家—召亭村”一批特色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恢复修建了召公祠,大力发展勤廉教育基地,形成了贯穿点、线、面布局的旅游综合规划发展体系,推动文化旅游的建设,努力开辟旅游全域化、智慧化、市场化的新模式。二是狠抓项目建设,蓄足发展动能。先后建成投资390万元的岐周路景观路灯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周文化景区整体提升项目、投资1600万元的周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提升项目、投资1600万元的周原考古基地及周文化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在以上项目的促进下,计划总投资5亿元,谋划储备岐山县周文化景区房车营地、周文化景区智慧文旅、即食型岐山臊子面面饼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我们通过召开重点项目建设专题会,协调解决涉及项目手续办理、资金保障、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项目从洽谈对接、引进落户到建成投用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三是筑巢引凤,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结合市县招商引资政策,出台了《岐山县周文化景区管委会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岐山县周文化景区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周文化景区管委会招商引资项目册》等项目管理办法和招商引资扶持政策,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了项目洽谈、签约、落地等各环节中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通过向企业发送邀请函、上门拜访、解说政策,提供“保姆式”服务,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1户,装备制造意向企业1户,文旅项目1个,实现协议引资20.6亿元。四是创新公司运营模式,推动平稳运行。宝鸡西岐周原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经陕西政务服务网审批通过并正式挂牌运行,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和岗位制度,完成了银行开户、定期报税等工作,同时设立了企业展馆,展陈宣传县域内剪纸、青铜器复制技艺、皮影等文创、非遗作品,开发了岐阳砚,承办了全市金秋旅游季岐山周文化寻根研学游启动仪式、第五届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会,提高公司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渗透力,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助推周文化景区高质量发展。五是加强宣传营销,放大品牌效应。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旅游宣传推介大会,由市县领导带队,赴深圳、广州、兰州、西安等地,先后参加国际旅游博览会、文博会、进博会、丝博会等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对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宣传推介;积极探索以周礼迎宾、周文化小课堂、拱手礼教学、祭圣贤颂周公为课题的研学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研学实践教育产品体系,拓展了旅游新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深入挖掘整理辖区文物、遗址等资源,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文物爱好者中择优遴选讲述人,拍摄“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脉传下去”系列文物短视频,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文物的文化内涵、其蕴藏的深厚情感、岐山风土人情及文物保护传承故事,目前已拍摄9期视频;利用学习强国、凤凰网、新浪网、网易新闻、华商网、陕西新闻广播、陕西旅游、宝鸡日报、宝鸡电视台、宝鸡旅游、岐山宣传、岐山融媒等平台,推送刊发岐山周文化景区文旅活动、宣传信息、成语故事等视频、文章累计200余篇,其中160余篇被宝鸡学习强国平台采用,50篇被陕西学习强国平台采用,全方位提升了周文化景区知名度;策划组织实施的“凤鸣岐山·周公故里岐山站里的周原民俗文化年”活动被央视宣传报道;借力电影《封神》热播,筹划“看电影《封神》、寻宗周西岐”直播活动,建设封神主题沉浸式剧场;举办宣传文旅系统“传承优秀周礼文化、讲好岐山故事”主题讲解比赛,邀请获奖文旅代言人及著名网红宣传岐山周文化景区及周礼文化,牵头策划组织实施了“陕甘豫三省重走周人迁徙路”活动,进一步提升周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

微信图片_20250120113227.png

04

主持人: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管委会在“做活周文化”方面的工作成效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那么下一步,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周礼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杨新华:“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蕴含其中的廉政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本培元、培根铸魂,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严以修身,恪尽职守,锐意创新,廉洁奉公,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不懈努力。一是统一思想,凝聚传承践行工作思想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周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久久为功的思想,凝聚全县之力,在做大做强周文化品牌上下功夫,立足周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县的落细落小落实,切实把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二是挖掘培育,切实赋予周文化新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持续深度挖掘“德、诚、礼、和、廉、孝”为核心的周文化,按照“传统文化要有‘活在当下’”的理念,赋予周文化新时代内涵。要通过挖掘整理、研究阐发、文脉延续、民俗展演等方式,唤醒和激活广大群众内心深处的认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要突出党员干部等重点群体,把周文化落细落实到全县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提振干部精气神,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三是文旅融合,推动传承践行工作提质增效。加力推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传承的新业态。积极创建周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周文化景区智慧旅游项目,加快5A级景区创建,加大当地高星级酒店、特色品牌餐饮和连锁超市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和会展经济,推动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消费快速增长。举办第六届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做好周原遗址配套服务设施、周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等项目落地建设。围绕周原考古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周原考古基地、周公庙廉政教育基地研究、研学、研发等社会服务功能,使其与全域旅游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充分衔接,充分发挥其“考古基地+文创基地+研学基地+旅游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周原遗址申遗、周原遗址考古公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统筹推进,以文化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周文化传承创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公民道德等相结合,经常性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要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培育新的先进典型,发挥周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真正体现社会效果。要不断总结完善,继承创新,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提升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周文化的“软实力”打造成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图片

◆文自 岐山周文化研究会《凤鸣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