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中医气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3-11-26 15:07:11 阅读(915)

「导读」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总要求,促进中医气功领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等工作,2023年5月27至28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总要求,促进中医气功领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等工作,2023年5月27至28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医气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主办,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医古籍出版社协办。近百余位来自全国12个省市中医药院校、医疗机构、中医气功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高校学生与媒体记者参会,会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热烈。

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教研室首届主任、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宋天彬,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黄健,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书记刘怡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基地部主任邓国峰,两仪文化研究院院长段保华,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出版社社长李淳,天津大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隶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学教授、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办公室主任段晓华,上海浦东龙身蛇形太极社理事长瞿荣良,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高水平武术队教练王帅,海口书院院长姚青山,山东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张茂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品牌总监郭昱华,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刘刚,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主任陆松廷,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传统体育教研室主任、天津市健身气功协会秘书长周倩等领导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主持。



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在致辞中表示,中医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古代儒、释、道各家哲学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其注重人体的内在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心身健康,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领域。因此,传播中医气功文化意义重大,应加强气功各功法之间的合作联盟,共同努力推广气功文化,推动传承创新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古籍出版社社长李淳在致辞中认为,气功是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基性的内容,对于中医药大学学生来说,练功可将传统文化和医道相结合,是知行合一、体悟医道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切入点,学会应加强对中医学子的气功教学,作为出版行业,中医古籍出版社也将继续提供相关支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书记刘怡桐在致辞中提到,中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整体关联等理念为内核,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中医气功学正是遵循了这一传统医学养生思想精髓,因此科学的学习、传承中医气功学,可提升全民身心健康,有助于人们深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增进文化自信。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黄健在致辞中表示,对于中医气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应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加强对中医气功文化资源认同感,二是要加强挖掘和整理,三是要加强中医气功文化守正创新,传承的目的在于发展,在于让古老的气功文化为当今的人民健康服务。


在现场热烈的气氛中,两仪文化研究院院长段保华现场题字赠予学会,写下气势宏大、遒劲圆润的“精气神”。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黄健、邓国峰接受赠予并合影留念。



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的唐家鸿、梁俊昕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刘晓鹏同学进行了太极拳功法演示。悠长的背景音乐中,表演者身形若水蛟龙,每招每式都如行云流水,柔中带刚,轻灵圆活,刚柔相济。现场观众掌声不断,纷纷称赞。

本次研讨会分为三类主题依次进行,分别为:中医气功文化资源概览、气功非遗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武医养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学教授、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办公室主任段晓华作《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与创新转化》主题报告,对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功能分类、传承发展与创新转化概念与分类进行界定,并分享了其团队对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挖掘、整合、创新、推广的经验。


天津大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隶月研究员作《中医气学背景下的新科学观》主题报告,认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最突出的“实学”。中医气学、气疗,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科学观”——同样乃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认识和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基地部主任邓国峰教授作《中医气功文化资源推广与国际传播》主题报告,指出中医气功长期存在“他塑”问题,认为应实现从“他塑”转向“自塑”,掌握话语权,同时加强中国中医气功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医气功文化国际传播。


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教研室首届主任、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宋天彬教授作《五行掌传承脉络与功法介绍》主题报告,介绍了非遗五行掌源流与功法传承谱系,强调了在习练五行掌中,吐纳(六字诀)与预备功的重要性,以及以意领气行周天的收式功法。



两仪文化研究院院长段保华作《两仪阴阳指传承脉络与养生实践》主题报告,介绍了两仪文化渊源,展示了两仪阴阳指的点穴、解穴等功夫,并现场展示、互动,气氛热烈。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张海波作《中医气功文化资源调研报告-以北京地区为例》主题报告,指出中医气功文化资源是中医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并对北京地区的中医气功文化资源调研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介绍。


国家级非遗华佗五禽戏传承人夏克平教授作《五禽戏传承脉络、发展路径与临床应用》主题报告,介绍了传承于亳州董文焕大师的华佗五禽戏,讲述中医气功五禽戏的文化传承脉络,强调其身心同调、练养结合、徳术兼修的特点。


海口书院院长姚青山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走路篇》报告,即御风行走法的初级功法,从调形、调息、调心神、以及自然四方面详细讲解,同时在展示功法时补充了动作细节和注意事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刘路遥作《峨眉天罡指穴法与气功纠偏》报告,讲解了峨眉天罡指穴的手法与特色,总结了气功出现偏差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八触及练功反应。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郭林新气功指导师王玉梅作《郭林新气功的传承脉络、发展路径与资源转化》报告,重点介绍了创始人郭林的生平事迹以及功法创编发展的源流,并简述成功案例以及传承人和资源转化现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国学经典教研室主任常佩雨教授作《新出汉代天回医简气论窥管》主题报告,对扁鹊医派的历史渊源、天回医书及医学理论、天回医简的脏象、经络、诊病等医学价值进行介绍,指出了汉代天回医简的文献价值与文学风貌。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教育与传播教研室主任叶明花教授作《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主题报告,对其项目的基本情况、核心内容、公益服务、传播推广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演讲。


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高水平武术队教练王帅作《武医养生文化传承与资源创新的思考》主题报告,介绍了武术和武医文化背景及“武、医不分家”的传统武医养生特点,提出了武医养生的趋势及必要性。


上海浦东龙身蛇形太极社理事长瞿荣良作《龙身蛇形太极拳的功夫创新与文化传播》主题报告,对龙身蛇形太极拳功法的主要内容、核心要点以及文化传播情况进行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张建伟作《太极八法五步功法创编与实证研究》主题报告,从两个问题展开,介绍了太极拳八法五步功法基本要求、理论构成、基本法则、要素等,并分享了实证案例。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德辰作“八卦掌传承脉络与养生实践”主题报告,简述了自董海川先生以来百余年的八卦掌传承谱系、功法原理与学练益处,并进行十式掌法及其中脚步、手势、换式演示。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朱锋作《八部金刚功传承脉络与发展路径》主题报告,介绍了此功法缘起于张至顺道长的传授推广,以及其学练要点并现场演示。

在此次研讨会中,主办方特邀了各功法的创编者、主要传承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多位专家学者与中医气功实践者,从功法介绍、传承脉络、发展路径、推广传播及实践应用等各方面做详细讲解。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对各自的中医气功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与创新转化情况进行分享,共同探讨中医气功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发展问题,为中医气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资源转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大会报告还安排了12种各具特色的功法展演与带练体验环节,包括五行掌、五禽戏、两仪阴阳指、峨眉天罡指穴法、八部金刚功、八卦掌、太极八法五步、龙身蛇形太极拳、郭林新气功、御风行走法、中医传统导引法、中医拉筋五法,其均具有一定中医临床价值与非遗传承价值,是社会上流传较为广泛的功法,在传承路径、传播推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场外,来自各个单位的展台展示了中医气功文化相关文创产品,五行掌香囊、文化衫、郭林新气功花椒棒、功法书籍琳琅满目,参会者纷纷驻足参观。


28日下午,本次研讨会圆满完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张海波做总结发言,指出本次会议为中医气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感谢各位嘉宾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中医气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希望与会人员能够进一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让中医气功更好的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当中。也希望大家能消除门户之见,共同努力,摸清气功家底,让更多有价值的中医气功功法得到传承与发扬。后续,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将提供更加广阔、多元化的平台,携手各位学者专家,共同促进中医气功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