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周至马社火
2025-02-06 阅读(5053)
“锣鼓声声响碧空,秧歌一扭动春风。满街但见人如海,乐在乡村时光中。”社火,作为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有着特别的情愫,而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北六屯村的社火却又与众不同。
现在农村养马的越来越少
30匹骡马从哪来
2025年2月3日,是周至县哑柏镇北六屯村三霄古庙会和耍社火的正日子,马社火、芯子、锣鼓队隆重登场,前面还经过2天的预热——请来西安丰园红秦腔艺术团连着演了三天大戏。北六屯村社火最特别的是“对马”社火,由30匹骡马和演员表演。上午10点,吃完早饭,提前物色好的“演员”被分在不同的地方开始化妆,计划下午2点结束化妆,正式出台。
12点一过,社火表演的开场先锋锣鼓队首先登场。鼓手们精神抖擞,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敲打出激昂的节奏。雄浑的鼓声如万马奔腾,震撼着大地,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情。观众被这热烈的节奏所感染,纷纷欢呼,现场气氛一次次被推向高潮。
由于化妆精致,装扮的人员又多,虽然在不同的区域同时进行,化妆直到下午3点40分,花脸、武旦等各角色才收拾停当。在锣鼓队一次次的助兴声中,在阵阵礼炮声中,对马社火和芯子闪亮登场。
一匹匹骏马昂首挺胸,身姿矫健,马背上的人身着鲜艳的古装,扮演着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有的扮成威风凛凛的英雄,手持兵器,眼神坚定;有的扮成美丽动人的仙女,衣袂飘飘,宛如从天而降。
在众多社火表演中,最特别的当属“对马”社火。“对马”社火是北六屯村独有的社火形式,15对马社火,要求马匹的毛色体型一致,人物的角色、服饰、体型一致。它融合了戏曲、传说和武术等多种元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表演时,两匹马并排而行,马上“人物”有郭英、敬德、秦琼、关公等历史人物,他们身着华丽服饰,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对马”社火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现在农村养马的越来越少了,“对马”社火表演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次的30匹骡马(由于马不够,还借了几匹骡子),是把周至县和鄠邑区好几个地方的马和骡子借了过来。”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芯子社火是一种将戏剧人物、故事情节巧妙地固定在特制的铁芯上,通过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化妆,展现出各种惊险、奇特造型的表演形式。只见那高高的芯子上,孩子们或站或坐,摆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姿势。有的像空中翩翩起舞的仙子,有的则像是在云端激战的勇士。
下午4点,随着社火队伍的缓缓前行,整个村子都变成欢乐的海洋。街道两旁站满了观众,他们纷纷拿着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有的跟着社火队伍一路小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手中拿着糖葫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人们则坐在一旁,看着热闹的社火表演,回忆着过去的岁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尤为珍贵
它让人们记住了自己的根
一位游客说:这场庙会和社火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这样的传统民俗活动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们记住了自己的根。
在社火表演现场,记者偶遇慕名专程前来观摩北六屯村的庙会和社火表演的新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云,她观看后深有感触:“周至社火准备、表演、结束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仪式展演,将神圣信仰、伦理秩序与社会治理融为一体,可以看到中国乡土社会礼俗,以及中华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地方社会的精神结构。盛大的场面和严谨的表演过程,让我印象深刻;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可以看到当地的习俗处理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介绍,能叫“屯”的地方古代应是驻军之地,周至北六屯村的社火表演始于元代,社火表演是农耕文化、传统礼仪的反映,春节,欢天喜地,辞旧迎新,老百姓的情绪通过社火表演得到了释放。
7岁的陈沁蕾和妹妹陈沁蕊是春节和父母一起从海南回到老家北六屯村过年的,孩子爸爸告诉记者:“孩子出生在海南,长在海南,第一次参加社火表演,都很兴奋、激动。开始我们还担心孩子站得太高会害怕,结果两个小宝贝都很勇敢,还不停地和观众打招呼互动呢。小宝贝说明年回来还要参加。”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