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贺世国 散文||陕北秧歌让人震撼与激荡

2025-02-23 阅读(5810)

「导读」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等。

陕北秧歌

让人震撼与激荡

作 者:贺世国

好长时间没有动笔,手有点痒痒,思来想去,大正月的,还是写点关于陕北秧歌的文字。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生态陕北秧歌在榆林、延安两地最为普及,每年春节农村都要组织秧歌队闹秧歌,县城都要有秧歌汇演。陕北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喜欢扭秧歌、看秧歌,喜欢秧歌成了陕北人的天然本性,爱秧歌的情结镌刻在他们的骨子里,融进了他们的血脉里。

阵阵锣鼓声响起,好比紧急集合的号令,让大人小孩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活计,迅速集中到秧歌场上来。浑厚激昂的乐声,穿过圪梁梁崖畔畔,穿进大伙的心房,这就告诉你,大秧歌开始了。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大红大绿的服饰,配上旋转的花伞,男子铿锵有力、大步流星的梦幻舞步,女人娇柔秀美、婀娜多姿的翩翩舞姿,刚柔并济,在黄土地上大放异彩,闹出酣畅淋漓的快乐,扭出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陕北秧歌滋养着这方水土,也浇灌着陕北人的心田,走进了陕北人民的精神家园。对陕北人来讲,闹秧歌、看秧歌胜过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大多是在街道、广场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踢场子”,则参加人数少,大多是秧歌队的成员,一般为偶数,在十人以内,成双成对,男舞长绸,女持彩扇,大有武术的味道,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大秧歌之后是踢场子的最佳表演时间。

陕北农村闹秧歌,演出前先要到庙里拜神,再开始在村内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这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之后再在场里转场子,闹“小回回”,即表演节目。农村秧歌有转村闹秧歌的习俗,这个村的秧歌到其他友好村里去闹秧歌,当领导决定去哪个村闹秧歌后,便派友好人士去这个村庄联系送帖子,民间叫“下帖”。下帖后那就要万无一失地准时到达接帖村闹秧歌,接帖村周围邻村的老乡们不辞辛劳,徒步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前来看秧歌,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这样,既增加了两村之间的友谊,又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近年来,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农村闹秧歌也就少多了,相反,城里的秧歌逐渐繁华,政府花大力气组织秧歌队,过街表演和秧歌汇演展演,给陕北过大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气息。

在陕北,曾有一段时间因为战乱等原因,陕北秧歌也曾陷入低谷。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这里的秧歌又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当年在延安,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走进秧歌队,与老百姓一起扭秧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秧歌登上艺术舞台,开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在2025年榆林市举办的全国秧歌展演中,韩国、俄罗斯、泰国、保加利亚等四家外国舞蹈团队和广东潮汕英歌舞等全国十六支秧歌队、陕西省内两家秧歌队以及榆林市内十九家秧歌队共四十多家秧歌队参加展演,正月新春,在古城榆林街头大放异彩。

时空流转,岁月更迭。陕北秧歌,也经历了一次次改革和蜕变,变得越加魅力无穷,成了震撼人心的精神乐园,增添了说不完道不尽的情趣。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网络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秧歌表演中也得以体现,人们的服装以及表演动作、伴奏音响均与时俱进,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榆林市各县区的秧歌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美,南六县的秧歌更胜一筹,而绥德县的秧歌更是陕北秧歌的精华。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绥德县文化馆获得陕北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正月全城闹秧歌,已成为陕北人民的集体记忆。一队队秧歌英姿飒爽,激情无比,即舞即演,挥洒自如。演员们豪情万丈,欢畅奔放,击打出青春的活力和一往无前的斗志,扭出了丰盈激荡的美好与向往。挤满大街小巷的观众如潮水般涌入,扶老携幼,摩肩接踵,有的早早地来到现场占领制高点,有的把小孩架在脖子上,踮着脚跟,尽情融入这歌的世界,舞的海洋,领路着陕北秧歌独特的魅力,他们个个脸上绽放出满足的容光。

在今年榆林举办的全国秧歌展演中,闹秧歌有了新突破,新内涵,每个秧歌队都在创新中继承,发展中前进,把非遗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清涧县插棒子秧歌队把民间流传的插棒子秧歌与当地的道情、民歌有机结合,由央视《星光大道》走出的著名歌手现场展示,舞出崭新的天地,让人耳目一新。绥德秧歌队以深厚的底蕴,美伦细微的功力,展示了陕北秧歌的独到之美。更令人自豪的是:在榆林市教育系统秧歌队中,有了外国朋友参与其中,这些留学生成为秧歌队中不同肤色的演员,而且扭得不逊色于本地人。陕北秧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再是空话了。

(摄影:贺世国)

作者简介:贺世国,男,汉族,陕西省清涧县人,1959年7月出生,1981年12月入党,1978年3月服役于兰州军区坦克十二师四十六团,历任坦克驾驶员、坦克驾驶技师、新闻报道员、新闻报道组组长等职。高教自考兰州大学新闻专业毕业,1986年开始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1987年3月至1989年3月,在《陕西工人报》社、《陕西日报》社学习。1992年转业至清涧县广播电视台工作,历任编辑、记者、副台长等职。

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发表各类稿件1500多篇,出版散文报告文学《家乡人》丛书、散文集《清风涧水长》。摄制电视专题片200余个(部),编导摄制MTV专辑两部。100多篇(部)作品获奖。散文《再回桑浪河》获中国散文网2024“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