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生命的希望——山东潍坊市儿童福利院走访见闻
2024-12-24 阅读(6543)
新华社记者邵琨、张力元
夏日的午后,在山东省潍坊市浞河西岸的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里,副院长杨守伟领着一群孩子走向院子里的儿童乐园。孩子们笑着,她也笑着。
这些被遗弃的孩子,重残率超过90%。他们有的患有唇腭裂、脑瘫等疾病,有的孩子还患有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幸。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超越血缘的爱护和照料。”杨守伟说。
杨守伟今年50岁,她至今记得那个叫晓玉的女孩。2006年8月的一天,民警送来一个特殊的孩子。她的全身像戴着盔甲一样,眼皮外翻,眼珠通红,脸、眼角、嘴角流着血,全身皮肤翻裂,到处都是血口子,许多伤口已经化脓,散发出呛鼻的味道。
杨守伟在照顾福利院里的孩子。新华社记者张力元摄
“每个生命都有活下去的自由和权利。”杨守伟走上前,抱起了这个孩子。
经过医生诊断,晓玉得的是罕见的层板状鱼鳞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细心护理来缓解病情,减少痛苦。
晓玉不言不语。她走到哪里,身上的皮屑就掉到哪里,稍微活动一下,就连皮带肉扯得疼。
杨守伟和同事查阅大量资料后,尝试用温热的水珠一滴一滴洒在她身上,等皮肤适应后,再用温水浸泡身体。她和护理员一起,慢慢地用碘伏消毒每一个伤口,小心翼翼地剪掉浮起的“鳞片”……
经过1年多的护理,晓玉的部分“鱼鳞”脱落,部分身体有了正常肤色。有一天,杨守伟给晓玉洗澡时,晓玉突然笑着叫了她一声“妈妈”。
“我激动得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我一直以为晓玉不会说话,原来她能感受到我的爱,也能给我爱的回应。”杨守伟说。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里的孩子在上音乐课。新华社记者张力元摄
晓玉只是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里诸多孩子之一。这些身患疾病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这些弱小孩子的身体素质往往达不到手术要求。医生告诉杨守伟,只有把这些孩子喂饱,体质跟得上,才能手术。
为此,儿童福利院的护理员们把让孩子好好吃饭当作头等大事,尽全力给足孩子营养。
杨守伟说:“吃好饭,长好身体,尽快手术,才能更快进入收养家庭,去过正常的生活。”
20多年来,杨守伟考取了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等资格证,带领着30多人的护理团队用爱浇灌生命的希望。截至目前,杨守伟陪400多个孩子做过手术,有1000多个孩子叫过她“妈妈”,先后有400多个孤弃儿童有了自己的新家。
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资料室里,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手写的成长记录,首页上写着孩子的姓名以及根据骨龄、智力等推算出的生日,还印有孩子的手印、脚印。
“孩子们来到这里时基本都没有姓名,我们按照百家姓依次给孩子们选姓,再将我们的祝福寄托到名字里,比如春阳、欢欢、康康,想让他们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杨守伟说。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儿童宿舍。新华社记者张力元摄
什么时候会走了、换牙了、长胖了、能独立吃饭了……孩子们点点滴滴的积极变化都会被杨守伟和同事细心记录下来。
“等孩子被收养,成长记录原件会送给孩子的养父母。这方便养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及生活习惯,同时也是我们对孩子爱的延续。”杨守伟说。
爱心在传递,温暖也在传递。“儿童福利院给了我亲情、安全感和归属感,长大后我学了护理专业,就为了回到福利院,报答社会。”潍坊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孙春梅说。她是杨守伟曾经照顾过的孩子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让这些孤弃儿童重获新生。儿童福利院把孩子养到18岁,不能重返社会的再转到社会福利院继续供养,整个过程的花销由国家全额拨款支付。
在各方支持下,潍坊市儿童福利院从几间平房扩展到如今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中央空调全覆盖,孩子的基本生活保障金也从每人每月300元增至1900多元。
那些不幸的生命,被福利院的“妈妈”们用温暖和爱一点点铺满阳光,从福利院重新启航。
杨守伟说:“我特别想代孩子们说一声感谢,因为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这么多年,孩子们一直被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关注着,感受着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