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歌剧《江姐》复排公演在即

2024-12-23 阅读(8677)

「导读」歌剧《江姐》复排公演在即夫人忆阎肃打腹稿3年 休婚假16天完成首稿作者:红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著名歌剧《江姐》第六次复排后于8月28日—29日再次公演,歌剧《江姐》是怎

歌剧《江姐》复排公演在即

夫人忆阎肃打腹稿3年 休婚假16天完成首稿

作者:红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著名歌剧《江姐》第六次复排后于8月28日—29日再次公演,歌剧《江姐》是怎样创作的?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她曾创下一年演出286场的纪录,至今没有其他歌剧能超越。她曾风靡大江南北,历经57年的岁月风霜,现如今观众仍为她痴狂,感动至极,热泪流淌,赞叹不已!她就是被誉为中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江姐》,感动过数以亿计中国观众的红色经典,剧中的一曲《红梅赞》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今年的3月23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有关情况时特别谈道:将复排歌剧《江姐》。当阎肃阎老的夫人李文辉阿姨听到这一消息时,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思绪又飞回到了当年阎肃创作歌剧《江姐》伏案疾书时的情景。她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记者详细的介绍了阎老创作歌剧《江姐》的过程和其中难忘的故事。

少年时代埋下文艺的种子

在阎肃的学习履历上,最后是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们‌不禁要问,为啥学工商管理的却这样热衷于文艺创作,并能有这样多的精品。追根朔源,话还得从头说起。李文辉阿姨说:“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出生于河北保定。七七事变后,父亲带着他随全家逃难到重庆,一路上第一站先到武汉住了两年,阎肃在这里读了两年书,所以他会讲湖北话。1939年日本对武汉进行大轰炸时,全家人又坐船到了重庆。一天家里突然莫名其妙的着了火,东西全被烧光,当时他妈妈被吓得直哭,爸爸傻坐在地上,不知今后该怎样生活。那时只要能有口饭吃,就是最大的幸事。为了生存,家人把小阎肃给送到了教会办的学校,实际上它并不是正规的学校,但有人讲课,主要是讲诗经。特别是有个说英文的神父是个老学究,肚子里的古诗词特别多,他教阎肃他们学古诗词,讲古诗词里的故事,阎肃在这里读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因为学习非常用功,基础打得扎实,古诗背的流畅,诗经念的好,受到了奖励,被安排每天清晨早早起来跑到教堂去敲钟,这在当时是最光荣的事。”

16岁时阎肃考取了重庆南开中学,李文辉阿姨说:“这所学校我曾经去过,那里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学校的规模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不像是中学,倒像是一所大学。”当年阎肃读高中正赶上重庆南开建校10周年,庆祝活动非常隆重、正规,到晚上学生们都被盛况空前的演出惊呆了!有评剧社的《打渔杀家》,有世界名曲,有用英语直接演唱的歌剧《茶花女》、莫扎特的《光荣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乐》等,而且请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些歌唱家来演唱。阎肃被南开深深的文化氛围熏陶,又确实因为爱好,学习期间几乎参加了校园里组织的所有演出活动:诗朗诵、说相声、打快板、演话剧、唱京剧等,在学校他是一名“业余文艺活跃分子”,这里的文化土壤让他的艺术之树深深的扎下了根。难忘中学时代的学习,为他以后从事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全面丰富的基础。

年轻时期的阎肃

1949年春天,阎肃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没过多久,1950年重庆大学贴出告示发出号召:号召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学子,参加革命队伍,国家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们,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阎肃满怀一腔热血,积极响应祖国召唤,报名参加了革命队伍,被分配到西南工委青年工作队,他参加过土改,两次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1953年被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穿上了军装,同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西南军区文工团撤编,他和几位同志被调到北京空政文工团,分配到歌队,任四声部长,当年的阎肃曾经还是个不错的男低音。业余时间,他喜欢写作,到北京后,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一些歌词、相声、快板书等小的文艺作品,而且发表的作品不断增多,1958年被调入创作组,成为专业创作员。

体验生活写出:《我爱祖国的蓝天》

阎肃进入创作组后,1959年到基层体验生活几个月后,就写出了第一首《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歌一直传唱到现在已成为军旅歌曲的经典,空军官兵每个人都会唱。李文辉阿姨非常喜欢这首歌,她说:“现在不仅可以独唱而且可以合唱、几重唱,最精彩的是有一个叫‘梦之旅’的三重唱,和声特别好听,很精彩。”

就这样他一发而不可收,一生创作了1000多部(首)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军旅生涯中,阎肃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类型的基层单位,机场、阵地、海岛、高原、边防哨所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军旅歌曲,还帮助100多个军师旅团部队创作了队歌。他在革命的大熔炉中淬炼了自我,升华了境界。

读《圣洁的血花》激发创作歌剧灵感

阎肃在创作中,不仅创作歌曲,还创作歌剧。李文辉阿姨回忆:“阎肃想写《江姐》的念头是从1958年开始有的。因为他特别的爱学习,看书多,每天都去办公室‘蹭看’报纸,使得自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与时俱进。”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在新中国解放前夕从白公馆、渣滓洞成功越狱的罗广斌、杨益言这两个人写的怀念“红岩战友”的史实性文章。1958年最早写的是《圣洁的血花》,其中写到了“江姐”。阎肃看到后就被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他想若能把这些英烈的故事写成歌剧,会激励更多的人,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李文辉阿姨讲到创作歌剧《江姐》前的一段故事:因为阎肃懂音乐,他就想写歌剧。当他想动笔的时候,突然又想到:他编写创作歌剧,文工团演歌剧,都是第一次,应该有个机会体验一下会更好。因此他觉得还是先写一部小型歌剧,对他自己、对全团都是很好地检验和锻炼,这样应该更好。当时正在热播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位女游击队长,带领着女游击队员与敌人、与日本鬼子迂回战斗,非常地机智勇敢,让阎肃十分的感动,同时也觉得这是一段很好的歌剧题材。于是,他动笔创作了独幕歌剧《刘四姐》,将剧本送给团领导审查时,顺利得到领导的认可与支持。然后,作曲、排练、演出都十分的顺利,取得了成功。

休新婚探亲假16天 完成创作首稿传为神话

李文辉阿姨回忆创作歌剧《江姐》时说:“小型歌剧的初试成功,让阎肃充满了信心。而那篇史实性文章《圣洁的血花》中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江姐’故事以及革命回忆录,让他更加思绪绵绵,萦绕心头。他继续关注罗广斌、杨益言的文章,很快两位又把这些文章编写成了回忆录。1961年合作创作出长篇小说《红岩》,被誉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书中以其题材的独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1961年12月发行的时候,阎肃早早的来的王府井书店,等到开门时第一个买到了小说《红岩》,让他爱不释手,直读至倒背如流。创作歌剧《江姐》的前前后后,阎肃用了所有能利用的业余时间,只要他回到宿舍,一个人关在小屋内,他仿佛就是在四川,就是在重庆,就是身在《红岩》小说的境界里,他以‘江姐’为一条红色主线,来设计歌剧故事,创作人物,设计场景,创作唱段,他始终没有写出草稿,而是都装在脑子里,留在他超强的记忆中。”

李文辉阿姨继续讲:“当他对自己的设计,创作,都感到满意时,自己手中正好也没有其他的任务时,才请了新婚探亲假,只带着‘腹稿’轻装乘上了火车,我俩是1961年6月结婚,当天下午就来到我在锦州的工作地,但一进门就告诉我说:‘我想用20天把歌剧《江姐》的剧本写出来,我觉得20天能完成任务。’结果他每天就让我上班,说是休假其实他一天都没休息过,全是闭门写剧本。我也是在食堂吃饭,完了给他送饭,我俩也不聊天,只让他稍微休息一会儿。到了晚上他就跟我讲他的进度,让我自己看一场一场的歌词,然后他继续写。具体他写到几点,有时候我都不知道。当写到第16天的时候,他说:‘没准我今天能完成任务,我要完成了,明天早上就回去行不行?’我说:‘那有什么不行的。’其实他回来算上路程是17天,实际写作是16天,第18天的早晨,我就送他到车站,他带着《江姐》剧本的首稿,踏上了回京的火车,当天就将剧本上交给了文工团政委兼创作组组长陆友同志。”阎肃将他筹划了几百个日夜的腹稿,仅用18天休假,就带回了歌剧《江姐》的首稿,近几年来就变成了阎肃18天创作了歌剧《江姐》的神话 !这神话般的故事,应该说也很精彩,也就一直在这样地流传着。

阎肃和李文辉夫妇

司令员刘亚楼批示:精雕细刻 一定要打响!

《江姐》剧本里的朝天门码头、华蓥山上、集中营里等等一幕幕场景,人物形象丰满丰富,情节生动感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对剧本初稿作了批示:精雕细刻,一定要打响!为了使《江姐》更加贴近实际,阎肃和金砂、姜春阳、羊鸣等创作组人员怀揣剧本两入蜀地、三下江南,走访了川东许多活着的地下党员和脱险的革命志士;采访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位亲属和战友谈得声泪俱下,感受到共产党人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的坚贞与崇高。

当阎肃想起尖利的竹签一根一根钉进江姐10根手指时的惨烈......他的心里像是燃着了火一样地难受,那种深入骨髓的生活体验,都融入了他对歌剧《江姐》的创作中,“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 就是对阎肃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经过两年精磨锤炼,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一边和面,一边哼唱,一边感动得流下热泪。

主题歌《红梅赞》的“来历”

说到歌剧《江姐》的创排过程,李文辉阿姨讲到了《红梅赞》的“来历”:“第一稿剧本里,并没有‘红梅赞’,当剧本经过文工团政委审看,司令员审看,都顺利通过,在筹备制作中,司令员要求阎肃应该写个‘主题歌’。那个年代并没有主题歌的概念,司令员指示以后,阎肃觉得江姐是带着上级的重要指示,到川北共同参加领导战斗任务的,而且又是从长江边上朝天门码头出发的,因此他先写了一首;‘船行长江上,哪怕风和浪,风吹浪打也寻常,心中自有红太阳......’司令员描了一眼,立即递回给阎肃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司令员没有看上!枪毙了!但是主题歌的要求,让阎肃十分的钦佩,感动。决心一定要拿出与《江姐》匹配的最合适的主题歌词。他突然想到,自己手中有一首尚未寄出的一个‘组歌’,是上海那边约的稿件,其中有一首是自己非常喜爱的词,当司令员再次来到文工团,阎肃展示给首长,司令员立刻说:‘红梅赞,这就对了嘛!就是它了 !’这样《红梅赞》就成了《江姐》的主题歌。”

晚年的阎肃和李文辉夫妇

1964年9月4日,星期五,歌剧《江姐》在北京儿童剧场揭开神秘的面纱,因事前在《北京晚报》刊发了公演消息,一时观者如潮,第一天就座无虚席……

10 月 13 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毛泽东看得很专注,第二天他便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主席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

歌剧《江姐》一经问世,在全国公演后引起巨大反响,一年间演出 286 场,数百家文艺团体相继上演。当年的盛况,创造了历史记录,永远激动人心。在今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七一勋章获得者、优秀人民教师、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张桂梅在发言中特别讲到:“小说《红岩》、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这也是她坚持用红色基因育人铸魂的最好教材。

本文作者红岩与李文辉老师

在花谢花开的岁月流逝中,歌剧《江姐》愈发历久弥新,持续不断地散发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永恒光辉。《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尽》、《五洲人民齐欢笑》等,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吟咏传唱、广为流传。以江姐为题材的话剧、电影、舞蹈、京剧等也在不断涌现。至今《江姐》已复排1000多场,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部歌剧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红梅品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千千万万人民心中,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符号”!

尽管阎肃阎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今年,为庆祝建党100年,歌剧《江姐》将再次献给敬爱的党,呈现给亿万人民。李文辉阿姨倍感欣慰和激动:“半个多世纪以来,《江姐》已是第六次复排,一直有党中央的关怀,有各个时期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让《江姐》长盛不衰,经典永流传,这些都是几十年充满心中的记忆、插曲和故事,回忆起来,十分感动!十分的幸福!永远牢记在心中!”

阎肃阎老的在天之灵若有知,一定会无悔自己为党奋斗的一生!

(感谢李文辉老师提供珍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