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中医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

2023-11-26 15:07:04 阅读(1964)

「导读」白岩松一针见血,因为中医不会给医院带来很多钱。我们第一次看到名人为中医发声。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中医不仅


白岩松一针见血,因为中医不会给医院带来很多钱。

我们第一次看到名人为中医发声。

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中医不仅仅可以养生,

还可以治病,大病小病都可以治。

中医不是慢郎中,可以治急病,也可以治慢病。

中医是和平主义者。

中医不仅博大精深,

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中医很接地气,很有亲和力。

中医教你“冬吃萝卜夏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

中医教你为什么不能熬夜,

中医教你为什么吃饭要吃七八分饱,

中医教你为啥吃饭不能生气,

中医教你女人来月经时为何会心烦气躁,

中医教你为何要春捂秋冻,

中医教你要避免医源性和药源性伤害

中医教你为何不能吃太多水果太多寒凉的食物……

中医让你明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让你明白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地有地道,

让你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让你明白一棵树的挺拔,一朵花的妩媚,一棵草的多姿,

让你明白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决裂,

更不能对抗自然,

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到天年,无疾而终。

让你明白日月之美,山河之秀,草木之荣,

让你明白你的病从哪里来,你的病会从哪里去,

让你明明白白地活着,快快乐乐地活着。

为什么主流媒体始终保持沉默?

为什么主流媒体很少报道中医在防疫中的贡献?

尽管钟南山开恩建议中医全面介入,但他不了解中医,更不是中医。在这两天的采访中他说中药抗病毒有限,说中药对轻症和预防还是有效果,言下之意大家明白。

一、一场流感成瘟疫,若用中医可立消。

二、但是,今天,中医在被歪曲误解攻击利用。

三、而且,今天,中医已被捆手捆脚堵嘴窒息!

四、中医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

五、国难当头,请速用中医!

————————————————

一、一场流感成瘟疫,若用中医可立消。

如果用中医,将亿万神州尽舜尧,人人了解传统健康知识;百姓更加健康、长寿,生活质量更高。

如果用中医,医院将不会车水马龙,而变成应急和关爱场所;医生的价值感和荣誉感更高,医患关系将是亲密互助而非敌对仇视。

如果用中医,医保将不是负担,医改将不是难题,也不会有那么多制度混乱和社会矛盾。

如果用中医,将大大延迟生病时间,感冒等小病将由病人自行治愈,大病将变小病或无病;生老病死将成为人生常态,而非一生难关重负。

如果用中医,SARS、新冠肺炎等都不过是一场新型流感,将和普通感冒一样迅速治愈,顶多再花几天时间巩固疗效。

如果用中医,一场流感将很快过去,对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将无特别影响,人民正常安居乐业。

如果用中医,上万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得以更完整保留或进一步发扬光大。

如果用中医,人将敬天爱人,事将合规合道;生态环境将日益改善,社会将更加文明进步。

如果用中医,真善美将得以伸张,假恶丑将无所遁形。

二、但是,今天,中医在被歪曲误解攻击利用。

中医不被很多中国人了解、认识、学习、研究,以至于无数中国人意外患病,至病死不知中医;四处求治,却生生错过,活活治死;都不如民国时期吃过苦头才知道中医好的胡适梁启超等。

中医被很多人用作装饰门面的幌子,也被很多人当作发泄痛苦的靶子。她到底好是不好?他们也打不出结论来。

但是,中医又被很多人相见恨晚,视若至宝,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她到底为什么好有多好?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感受体悟。遗憾的是,他们是求真得道的少数人。

多数人,因无求道之心和悟道之力,尚在若存若亡或恼羞懵懂。

三、而且,今天,中医已被捆手捆脚堵嘴窒息!

是谁在打压中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最能发现邪魔外道,并将它们惩治消除,一切阴暗邪恶虚贼淫情最怕她。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中医知识涉及天地人文宇宙规律,经典寥寥数本,能看懂的并不多,没有钻研精神的不可能得其真谛。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通晓人体奥妙和宇宙规律,防患于未然,防病于未发,是高等文明中高尚人群的高级知识,永远不会华而不实欺世盗名。

非其人勿言,得其人乃传。中医瑰宝非平常人能使用,真中医选徒慎重,资质一般者听不懂、学不到、用不了。

而攻击、污蔑、压制中医的,正是那些看不懂、学不会、懒馋贪、无能无知、不求甚解、敷衍塞责、低级阴暗、虚伪邪恶……假恶丑负能量的附体者!

四、中医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

中医的命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运,也是中国人和中国的命运,是中华民族的命运!

在人类经历的无数疾病瘟疫战争离乱面前,中国文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其中医以其天地之道治世治人,呵护了华夏和世人千万年来的健康生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因她得以繁衍不息。

如今,她需要国人再次审视和珍视,因为我们需要拯救自己,部分同胞已身患绝症,奄奄一息,非止肉体,更是精神。

肉体病中医可治,精神病中医也可治,但前提是打开文字愚钝之心门,破除知识蒙昧之短见。

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吁奋战网络,期望唤醒愚众警醒医盲;但商业当道,庙堂偏居,人欲物欲横流,痴妄嗔贪肆虐,中医力渐微薄。

——这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中国、和中华民族处境的缩影,也是爱好正义和平的全人类处境的缩影!

其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国人早已明白世道的艰险。

然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文化也早已做出坚定的选择!

而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必将重新得以重视,经世救人。

中医不用,戾气横行;中医不用,百姓罹难。不用中医,国将有难;不用中医,国已有难……

五、国难当头,请速用中医!

一场流感,被无能无知和心怀叵测者打扮成瘟疫,威胁百姓健康甚至生命;也被打造成绞索,套向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

应对得力,小事一桩;应对不当,将恶化成国难!

而在中医面前,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微疾小恙和俗劣宵小的雕虫小技!

早日让中医出手,必是化毒于初发,灭敌于无形。

拔刺雪污,危难立解。用我中医,国民必昌!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梁漱溟中西医“根本观念”的启示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作者:张其成

在当今学术界,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提法,中国新儒家“三圣”——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梁先生是三人中活的时间最长,也是社会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人称他是“最后一个儒家”,三教融通、中西贯通,他是真正的国学大师。遗憾的是我没能拜见过他,不过我的导师朱伯崑先生经常提起他,北京大学的学兄们常常说朱先生很像梁漱溟。

梁漱溟的眼力是惊人的,也是超人的!别的不说,就说对中医的看法,在民国时期那些国学大师眼里基本都是否定的、批判的,而梁先生对中医却情有独钟。这与他的孩子6岁时因腹水被西医治死多少有一点关系,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梁先生自己说的:“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根本观念”的不同正是中西医学的区別所在。起初他颇感困惑的是:为什么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但两者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通过研究与思考,他终于发现,原因就在于看待人体生命的“根本观念”不同。

西医是身体观,中医是生命观。所谓“身体观”就是把人体看成是一个静态的、可分的物质实体,所谓“生命观”就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动态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由此导致了两者根本方法的不同,西医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方法;中医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方法。

但西医无论如何解剖,其所看到的仍仅是生命活动剩下的痕迹,而非生命活动的本身;中医沿袭道家的方法从生命正在活动时就参加体验,故其所得者乃为生命之活体。

梁先生将这种不同概括为科学与玄学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

科学但不一定真实,因为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是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

玄学恰是内求的,是“反”的,是收视返听,向内用力的。中国玄学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道家与儒家都是用这种方法,其分别在于“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谓反省等;道家则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工夫是静坐,静坐就是收视返听,不用眼看耳听外面”。

中西医学的“根本观念”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本体论。西方唯物论、唯心论两大阵营是对立的,中国则是统一的,可称为“唯生论”。生命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物心统一、身心统一,而且天人统一、物人统一。在我看来,统一生命的本体就是“气”,中医的“气本论”最接近宇宙的本质本体。唯物论、原子论已受到当代“弦论”的挑战。弦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我一直困扰于“气”的本质问题,或许弦论正是解开“气”秘密的法宝?

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顾植山

●近现中医药理论创新和科研发展缓慢的症结,主要在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尤其是对中医药文化中最核心的天人相应思想和阴阳五行理论的曲解。

●中国古人观察日影和昼夜的长短就会产生阴阳的概念,五行是对不同时段的五类自然气息的概括和表达。二者讨论的是自然变化的“象”和“理”,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而非“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论”。

●将被湮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必须还中医阴阳五行自然科学模型的本来面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医药的继承复兴,首先是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复兴。我认为中医药文化在近现代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发展,许多重要的概念已经被严重曲解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以下就拿中医药文化中最核心的天人相应思想和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曲解

我们现在教科书把阴阳的起源解释为根据日光的向背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而产生的阴阳,因而把阴阳概括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把阴阳学说定性为“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对五行的解释则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五行学说也就成了“五种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了。

其实,仅据日光的向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不足以形成阴阳学说;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也产生不了五行学说。阴阳和五行都是古人对天地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解,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讨论的是自然变化的“象”和“理”,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必须还中医阴阳五行自然科学模型的本来面目。

中国古人观察日影和昼夜的长短就会产生阴阳的概念。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日影也最长;随后白天不断增长,到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通过观察日影并结合自然气息的变化,容易得出冬至阴极而一阳生,夏至阳极而一阴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形象表达就是太极图。河图、洛书是太极图的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太极图。阳和阴首先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状态,教科书强调“阳是功能,阴是物质”,概念不准确。

五行是对不同时段的五类自然气息的概括和表达。《汉书·艺文志》谓“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自然气息,也就产生了五行。时令的顺序是春夏长夏秋冬,所以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阴阳和五行强调的是动态、时态。古人把宇宙的动态节律描述为“离合”运动,气化阴阳的离合过程产生开、阖、枢三种状态,形成三阴三阳六气。三阴三阳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指导中医辨证意义重大。阴阳被蜕化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后,中医教科书中的三阴三阳已不知所云,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把五行说成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就更没有继承发扬的价值了。

上古的许多思想是用图、物来表达的,如山西吉县柿子滩1万年前岩画反映的河图、河南濮阳西水坡6400年前墓葬显示的八卦方位图、安徽凌家滩出土5300年前玉龟中所夹玉版图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出土文物已证明这不是传说。河洛—太极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河洛—太极文化也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读懂了太极图,中医理论的道理都在里边。

对天人相应理论的误解

天人相应的关键是要把握天地阴阳动态节律中的盈虚损益关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和“七损八益”等都是对天地阴阳动态变化盈虚损益的描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调和阴阳的大法是“知七损八益,则两者可调”。现在的教科书把“七损八益”解释为房中术,还能成为中医调阴阳的大法吗?谓“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是根据祖国的地理形势”而分的,变动态为地域,变时间为空间,这样的“文化”已经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中医的“藏象”讲的是天地自然五行之象在人体的表现,《黄帝内经》讲“各以其气命其藏”,自然界有五行之气,故人有“五藏”。近贤恽铁樵先生讲中医之五藏是“四时之五藏”,也强调了五藏的时态概念。现在将基于时间的藏象学说代之以基于空间解剖实体的脏腑器官,如何在藏象研究中继承发扬天人相应的思想,又如何体现中医学的文化特色?

中药讲究的是药性。《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因气感之宜”是讲药物的性能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感应,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辨五苦六辛”是辨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这是从中华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统的观念建立的理论。现在的中药药理学与西药一样只讲有效成分,只讲物质的结构功能,不再重视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中药成了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天然药物。

刘长林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相融”;“阴阳五行的实质是昼夜四时,这使中医学成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阴阳五行“皆系于斗”,就是皆出于时间的律历之数。《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道”是阴阳五行,“候”是时间(五日为一候)。就是说,阴阳五行之道,依据的是时间的象态。“候”的变化规律是五运六气。背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时间为主的思想,中医药理论中就不再讲五运六气。已故中医名家邹云翔先生说:“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

必须重新解读中医药理论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中医药理论植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根深才能叶茂。近现代学术界热衷于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很好的阐述,与民族文化脱离了,中医学的许多道理都搞不清了。这是中医药理论创新和科研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也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首要障碍。

所以笔者认为,将被湮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中医药不是像有些人讲的停留在2000年以前,而是跟2000年以前的中医药相比走样了,退化了,所以,一定要先回到正道上来。

史学界提出要重视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开拓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走出疑古时代,恢复被破坏的古史系统和古史面貌。中医界也必须超越以文献证文献的窠臼,恢复被破坏的古医史系统和古医史面貌,重建中医理论模型。

本文摘编自2011年1月23日作者在中医影响世界北京论坛会上的发言

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医力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胜军 陆丽环

2月7日凌晨3时许,武汉金银潭医院会议室内灯火通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就最新的中医诊疗方案同在场专家做进一步商定。这已是他带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来武汉的第15天,连日的高强度运转,让在场所有人都很疲惫,但大家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付出中医人的最大努力,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中医力量。

“受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派,此前,中医专家组先后两次前往武汉诊察病情,与国内知名中医专家反复研讨研究,推出了现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的中药诊疗方案。”国家中医医疗队广安门医院组组长、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告诉记者。

1月21日,齐文升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一起前往武汉。“我们对70多位患者发病情况、发病时的症状以及病情演变、舌苔和脉象变化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无论是危重症病人还是轻症患者,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总的呈现厚腻腐苔,湿浊之象非常重。”齐文升介绍,专家组通过诊察、研讨得出结论,新冠肺炎当属“湿疫”,是感受湿毒邪气而发病。

“新冠肺炎在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从病位即邪气攻击的脏腑来看,主要是肺和脾,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针对寒和湿,治疗寒邪和湿邪,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介绍。

通过问诊,专家组发现大多数患者有非常典型的脾胃症状,如周身倦怠乏力,食欲不好,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治疗时要注意调理脾胃。”仝小林表示。

一边,中医专家组多方论证、研讨商定中医诊疗方案;另一边,两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分别于1月25日、1月27日奔赴武汉,接管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部分病区,为疫区提供中医医疗援助。

2月3日,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确诊患者出院。

“患者对中医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都愿意服用医疗队开的中药。”齐文升告诉记者,“服用了中药的患者,在乏力、憋气、无食欲等症状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记者了解到,经过中医药治疗,患者们体力恢复效果明显,食欲和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齐文升解释:“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疗理念重在强自身。我们用药的依据主要是通过观察脉象变化方法,判断属寒还是属热,然后根据诊疗方案进行用药。”

患者徐某在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隔离病区前已经入院治疗,医疗队接管病区后,队员细致观察徐某病情,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望闻问切过后开具中药处方,并根据患者用药反馈、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处方。

经治疗,徐某复查CT结果均显示肺部感染较前明显吸收,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自诉无特殊不适感,符合出院标准。

“刚住院时,我心里很害怕和绝望,没想到中医药的疗效这么好!感谢中医,感谢你们一直给我加油打气!”2月6日,徐某出院时满怀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感激之情。

和徐某同期出院的,还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的22位患者。这批患者中,最大的67岁,最小的23岁,其中,重型患者住院时间达18天,普通型患者住院天数最短6天。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中西医结合治疗交出了阶段性答卷。刘清泉认为,此次临床治愈标志着我们通过中医这样一个手段,加上西医的支持治疗,是可以治愈新冠肺炎的。“我们运用中医治疗疫病,综合西医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证明它是有效的,显示了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

不止在武汉,利用中医抗击新冠肺炎的好消息在多地不断传来。

2月8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同意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申报的透解祛瘟颗粒(曾用名“肺炎1号方”)由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临床使用。此前,临床使用该药方治疗新冠肺炎(轻症)确诊病人50例,全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转重症。

河南省成立由314名专家组成的省市两级中医技术指导组,全方位参与轻重症病人的诊治和会诊工作,在目前确诊患者和出院患者中,中医药协同治疗率分别达到94.31%和90.7%。

2月3日,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在武汉启动,湖北省、京津冀地区和广东省多地区的医疗机构参与研究。

负责该项目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介绍,此项研究主要服务临床救治,治疗新冠肺炎,目前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该病证候学的研究及辨治方案的优化,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促进恢复期康复,全程发挥中医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