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文化千年路
2024-12-25 阅读(7887)
公元600年,玄奘大师诞生于隋朝。孩提时,有一天,玄奘大师的母亲梦见他身穿白衣向她辞别,不禁感到疑惑:“儿子啊!你要去哪儿啊?”“娘,孩儿我想要修学佛法,所以要往西行,去取经。”这梦宛如预告了玄奘大师的未来。由于玄奘大师远赴印度取经,回国后全力译经与著作,因此奠定了中国佛法文化的坚实基础。玄奘大师所开展的文化高度,开启了中国辉煌璀璨的唐宋禅法,成就了中国此后千年玄奘文化之路。
佛法发源于古印度天竺,后来逐渐往东北发展流传于西域,到了西汉末年传入了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举世无双、独步全球。东汉明帝笃信佛法,派遣使节四处寻求佛经、佛像,后来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沙门来到了中国,翻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僧侣不绝于途,佛经跟著传入,于是中国的佛法文化开始兴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许多帝王虔诚敬重佛法。当时鸠摩罗什也来到了中国,翻译出三百多卷的佛法经论,佛法因此流布得更广也更加兴盛了。
南北朝刘宋时期,达摩祖师来到震旦中土,将禅宗传入了中国,为中国禅宗初祖,于是中国终于有了开悟明心的法要和传承。然而当时佛法整体的教理并未齐备,中国禅宗的实证文化只能维持著单传的局面。直到公元627年,玄奘大师远赴印度取经。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数量庞大的经论,至此中国才齐备了释迦如来三转法轮的经典和论典。
达摩祖师将实证真心的禅法传入中国,但是真正将三转法轮经论翻译完备的则是玄奘大师,透过玄奘大师的证量而完成的翻译与著作,阐扬了如来的正法,才能够支持南方禅宗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一花开五叶,而大乘佛法文化从此壮阔广传于华夏。达摩祖师要求须到六祖慧能时才能广弘禅法,正是要等到玄奘大师的到来。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五岁时丧母,初识人生无常。七岁便能听懂佛法大意,八岁开始熏闻中国古学,自小即懂得力行实践,不同于其他孩童爱嬉戏,常常一个人静静地读书。玄奘大师五岁的时候,母亲离世,十岁的时候父亲也过世了,所以让他想要探究生死的真相,所以他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寺院去听讲经。由于他也乐闻佛法,当时他的二哥----长捷法师,已经出家了,所以就安排玄奘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去安住。
隋朝时,凡是出家都要经过国家的考核,通过并登录名册后才能正式成为僧人。公元612年,玄奘大师十三岁,当时洛阳举办僧籍考试要录取十四个人出家。玄奘大师年纪还小,不合报考的资格,但仍然到考场观看。当时的主考官郑善果能识人相貌,看到玄奘大师相貌端严就主动和他说话,“你想出家当僧人吗?”“是的,但是我年纪还小,道业微浅,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你是为了什么想要出家?”“我想要出家主要是为了成就佛果,并且能光耀佛法。”郑善果对志向宏大的玄奘大师极为赞赏,相信他以后必定会成为佛门龙象,光耀佛门,就破格录取了他,并给了僧名:玄奘。
玄奘大师正式出家后,在寺院听闻非常深妙的《摄大乘论》和《大般涅槃经》等两部大乘经论,因而导致玄奘大师回复了他过去世已经明心和眼见佛性的证量,般若智慧迅速发起。因此他在少年时期,就能够在各大寺院为人讲经说法。《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阐述如来在第三转法轮时所宣演真心的妙旨,这个真心有很多种名称,代表著不同的功能体性的展现。譬如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等等。第八识就是真心----真实的心,可是一般的大众并不了解,所以在唯识学上面把祂排到第八个,说祂是第八个识。至于阿赖耶是梵语,祂的意思是执藏,代表这个阿赖耶真心祂能够执藏种子而随缘出生一切的万法。每一位众生都有这一个真心,又因为祂蕴含著未来能够成为如来的宝藏,所以我们又把祂叫作如来藏。
实际上学佛,特别是学大乘的佛法,就是要找到这一个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这叫作见道。在禅宗里面叫作明心、叫作开悟,它是中国禅门三关当中的第一关。无著大师所著的《摄大乘论》是讲述第八识如来藏体性的论典,法义非常深妙,但是玄奘大师一经听闻后,就能上座为人解说。当年玄奘大师只有十三岁,这显示他已经引发出往世已悟的智慧,因此才能使僧俗四众听他说法时皆大为惊叹与敬服。玄奘大师阅读了《摄大乘论》引发往世证悟内涵的种子流注,回复了明心的证量,因此智慧深利。
《大般涅槃经》说明了十住位的菩萨可以肉眼眼见佛性,因此玄奘大师因为听闻《大般涅槃经》闻法的因缘,得以依照经文当中所说能够观行、检视他的佛性,所以使得往世的种子得以流注,回复了过去世眼见佛性的证量。能够亲证眼见佛性的菩萨,他可以用肉眼在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佛性,也可以看到对方的佛性,并且可以在墙壁等等无情的物体上面也看到自己的佛性,那么这样的眼见佛性,是中国禅宗实证当中的第二关。
隋朝末年洛阳兵荒马乱,许多出家法师纷纷避走巴蜀。公元618年,玄奘大师和长捷法师,进入了唐朝李渊建都的长安城,但朝廷忙于军事,无暇顾及儒家与佛法之道,于是两人转往巴蜀。在巴蜀,玄奘大师受学于诸家名师。当时有一位道基法师,在讲述《阿毘昙》等二乘的论典,《阿毘昙》就是对佛法的论述,玄奘大师听闻一遍后,就能贯串其中的意旨,让道基法师感叹地说:“我游学讲法这么久,阅人无数,却从来没有看过像玄奘这样年少,又能如此神悟的。”
公元620年,玄奘大师年满二十足岁,虚岁二十一,在成都大慈寺受出家应有的戒律。律典对玄大师来说宛若旧闻,不过短短数天,就已经明白了戒律的意旨。玄奘大师在巴蜀期间,对众宣讲《阿毘昙》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