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从国民营养安全和产业安全角度急需建立中医用途药膳食品评价体系

2024-03-01 19:43:42 阅读(11166)

「导读」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强化临床营养干预,我国已经建立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营养体系,该体系实施以来,填补了我国营养体系中的一个空白,为国民健康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从国民营养安全和产业安全角度急需建立中医用途药膳食品评价体系

作者 / 包义君 牟岱

新时代以来,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强化临床营养干预,我国已经建立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营养体系,该体系实施以来,填补了我国营养体系中的一个空白,为国民健康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但是,该体系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作为新时代中国国民营养体系完全是以西医理论和西方营养学理论为基础;该体系在设定和实施过程中客观上严格排斥中医医用食品(药食同源),在国民临床营养方面和中国营养学没有体现中西医融合发展,而是仍然是完全以西医为主宰.

为此,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需要出发,兼顾发展与安全,我国急需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体系为主,西方营养理论为辅的中国临床营养体系,以形成中国特色的营养体系。

一、建立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体系的必要性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的营养科学中国药膳。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自古中医诸多典籍都包含“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药膳思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食经》、《食方》、《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诸多典籍提供了丰富的中医食疗资料,也系统提出了“食药物”和食疗学理论,对中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食疗方到如今还被中医临床所常用。

因此,中国药膳在中医药学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也被誉为“中医营养学”,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中医药膳食疗保健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不仅可以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重要贡献,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也可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远意义。

2、现行的特医食品体系是以西方营养理论为基础,完全排斥中医药膳。

我国现有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营养体系,形成于2016年,目前依靠这个体系,落实国民的临床营养干预,这个体系也催生了我国特医食品产业和一批新兴供应链产业,并在各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但是,这个国民营养体系,是以西医理论和西方营养理论为基础,目前我国特医食品并没有像保健食品、药食同源那样有原料清单。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中规定“产品配方中食品原料、食品辅料、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或)有关规定,不得添加标准中规定的营养素和可选择性成分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所用食品原料、食品辅料、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的品种、等级和质量要求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或)相关规定”,诸如上述这些规定严格排斥中医药膳食品。

国家计划卫生和计划生育委2013年制定(2014年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中,所有的营养指标都是西医指标,无论是指标体系、产品体系、知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都是建立在西方西医理论基础之上,没有任何中医药膳的指标。

在一个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国家指标建设上,全部依靠西医指标和西医营养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把我国的临床营养干预和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的指导理论奠定在西医医学理论和西医营养理论基础上,实际上是西医理论向我国人口素质营养领域里的一个延伸,长期执行下去,会使我国康养产业和健康中国的发展奠定在西方理论基础上。久而久之在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的相关康养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卡脖子现象。

所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需要,我国急需建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式营养体系,在中华民族的这个营养体系问题上一定要独立自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依据中医理论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建立中医药用途预制食品的实施体系,中国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体系。

3、西方营养理论与中国营养理论存在着巨大差别。

中西方医学体系不同, 营养体系也不同。但是,异曲同工,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健康。均以补充某种有益的营养成份来实现健康目的。

中西方营养学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哲学理念看,中医学注重整体,认为饮食是协调整体,促使机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大重要方面,且注重脾胃在其中的突出意义。西方主张 “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营养就是“营养素”问题。

其次,从方法论看,中医营养学注重食用后效果反馈,反复食用后效果的归纳、总结与调整,属于经验累积,最注重实用。 西方营养学更多依赖实验室机理分析,相对弱于实践应用,且由于营养学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及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不少科学解释尚停留于似是而非的阶段,理论与实用两张皮现象依旧较为严重。

再次,中医营养学注重常态饮食疗法、食物调整。西方营养学着眼于微观机理,汲汲于微观研究,其营养补充手段也特别强调“微量”营养素,从微量的维生素到极微量的矿物质。

第四,中医营养学主张营养个性化,不认为存在着标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学要求,而主张辨质、权变施食,强调每个个体有着诸多的生理差异,须借助“因人制宜”的针对性方法加以解决营养问题,强调针对对象的体质等特点而施于补益,所以是个性化营养学。西方则强调共性特点,从实验室研究中提取出了每个人每日不同营养素的标准摄入量,并以此为准绳,广泛推行。

第五,中医营养学源自饮食实践,根于百姓日常生活,且反哺于百姓日常生活。中医传统营养学就其摄食方式而言,形成了极为丰富多采的内容。仅就食疗、药膳而言,就有数不尽的类型:如汤、粥、羹、糕、煲等等,且中国的烹饪又特别发达,每个营养过程与烹饪美味结合在一起,不仅寓营养于日常百姓生活,而且,营养调整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有快感的享受活动。西方营养学大多以药剂的形式,摄入每日理论中该摄入的微量营养素量,即每天须服“药”。

最后,中医传统营养学是个开放的体系,五花八门的饮食营养内容,只要实用有价值,都可汲纳;不同的流派、方法,都有一席之地。西方主流营养学基本上是个封闭的体系,各种非主流的民间方法或流派,如形形色色的自然疗法、素食疗法等,很难在其中觅得一席之地。以西方人为实验对象和基础的,其营养体系是适合西方人,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验基础和试验对象不适用于中国人和亚洲人,我国必须用中国传统医学的食膳理论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国人的营养体系。

4、新时代我国医用营养食品产业安全发展需要。

医用食品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很多地区已经围绕此产业和地区优势规划产业园和产业集聚。但是,目前特医食品产品绝大多数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我国自产的特医食品占比极低,一方面是由于此产业是新业态,我国还有待于加大研发促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现行的特医食品评价标准体系严重排斥中医药膳食品,导致我国传统药膳食品无法进入特医食品范围内。

长此以往,特医食品产业几乎是全是外国产品,我们新建一个产业,全部销售外国产品,没有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这等于是把该产业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外,把临床营养干预这样的涉及中华民族成员健康发展的战略大事完全建立在对外依赖上,进而产生了新的朝阳产业的安全隐患问题。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形成我国临床营养干预和特医食品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二、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国内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确立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体系的内容、种类、功能、框架体系。

2、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中医专家研究论证和建立中医用途药膳食品的指标体系,作为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使用、产业化标准和规范管理发展的依据。

3、建议由中医药管理局具体主抓这项工作,相关研究部门和企业配合,建立独立的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体系,组织专家论证研究确立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体系的内容、构架、标准、作用、类别及地位。

4、建议由国家市场局组织中医药专家,明确中医药膳食品的市场属性、产品地位和管理规定。

5、建议由国家卫健委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构建中国特色营养体系出发,将制定好的中医用途药膳食品体系,在所属医疗系统和医院以制度机制驱动推动落实。

6、建议国家卫健委和各级政府共同组织摸清属地内中医药膳食品资源,盘点和摸清家底,为最终集成建立中医药膳食品的参考目录做好调查研究准备。

7、建议国家就此问题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度和从国民营养安全角度,设立重大科研课题,设立专项资金进行长期研究,确立中国传统中医药的药食同源临床营养体系。

【作者简介】

包义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教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留日海归医学博士↓:

牟岱,辽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导,省政府文史馆员,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省侨联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