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需要新时代的科学气功
2024-12-26 阅读(8286)
一直想说说气功这事儿,但又总觉得没有考虑成熟,所以忍了很久,一直没写。
前一段时间,一位跟社区联系开展医学气功科研项目合作的同志反馈说,跟别人一说“气功”,大家都避而远之,生怕是XX功邪教。
本来是一个造福人民、利于国家的气功科研项目,却难以向前推进,这让我多少有些诧异。在国家如此支持气功事业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一些基层群众,尤其是党政干部,依然将气功与邪教紧密联系,甚至等同视之呢?看来这件事一定要好好说一说了。
没有气功的正名,就难有气功的未来。
一、国家从来没有否定过气功,更没有将气功与邪教等同视之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阵“气功热”。那个时候,不论是国家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积极参与气功活动,因为实践证明,气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现有的医疗体系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群众性的气功活动是一个新事物,同时,气功本身又曾与封建宗派、神学迷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气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人借推广气功之机搞封建迷信、个人崇拜、大肆敛财等不良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披着气功的外衣,神化自己,对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精神控制,以达到其非法的、不可告人的其他目的。
针对这种情况,1996年8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在通知中,第一次将气功分为健身气功和气功医疗,其中群众通过参加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属健身气功;对他人传授或运用气功疗法直接治疗疾病,构成医疗行为的,属气功医疗。并明确了健身气功由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气功医疗由中医药行政部门负责管理。
从气功实践本身来讲,尽管将气功分为健身气功和气功医疗的作法有些生硬,甚至有些无厘头(因为气功,不论是气功锻炼还是治疗,都是对人的生命功能的整体优化过程,在气功实践中,健身和治疗根本就无法分开),但作为第一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气功管理文件,其积极意义还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出现在群众性的气功锻炼活动中,所以,1998年2月22日,健身气功的业务主管部门——国家体委,根据体育法和七部委的通知精神,发布了《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以期对气功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不法之徒,仍然在利用、诱导或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继续开展以气功为名的不正当活动,有的甚至建立武装,与政府分庭抗礼。1999年发生了4.25事件之后,国家不得不对群众性的气功组织和活动进行全面整顿,关停或取缔了各类全国性的气功组织和培训机构,群众性的民间气功活动一度进入停滞期。
有人觉得,这就是国家不让搞气功了,加之当时新闻媒体对XX功邪教的频繁揭批,很多人从此将气功与邪教划上了等号,谈“气功”而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绝非如此!
2000年9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4.25事件之后第一个关于气功活动的管理文件——《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文件中明确界定:“健身气功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2006年11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对健身气功的界定依然如此,并进一步对健身气功“增进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给予了肯定。
2001年6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此后的十余年间,一直在积极推广健身气功,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气功活动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也得以保留。
也就是说,国家从来没有否定过气功的积极意义,即使是在密集揭批XX功邪教的那段时间,也没有将气功与邪教等同视之,只是在如何开展群众性的气功活动方面做了必要的规范,以保障气功事业的健康发展。
尽管国家管理部门从未否定过气功,也没有禁止群众练习气功,但是,由于对开展气功活动有了诸多规范和限定,因而,在客观上确实制约了群众参与气功活动的积极性。在2001年之后的数年时间里,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民间气功活动已难觅踪迹。
但是,人民群众对气功康复健身的热切需求却是客观存在的,尽管2004年之后,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先后推出了九种健身气功功法,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气功功法的推出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气功学练的需求。于是,大量民间气功活动便以养生、保健、康复、禅修、心理学、宗教、身心灵等不同名目为“挡箭牌”出现在全国各地。这其中,虽然客观上取得了一些健身康复的效果,但是,由于人们对气功的思想认识并未有大的提高,与先前的气功热类似,依然是鱼龙混杂,问题众多。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不能以气功的本来面目示人,反而造成了思想认识和专业概念上的混乱,对气功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为气功正名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气功活动受限,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客观需求便开始寻找渠道释放,由此,太极拳和瑜伽在近十多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组织、师资、效果、服务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太极拳和瑜伽远不能替代气功存在的意义。
气功不仅仅是健身方法,更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2016年一个伟大的健康理念的转变提出之后,中华气功的复兴已成必然。
二、“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新理念,为气功的复兴创造了契机
在中国的医院,有一种奇怪的现像,就是将孕妇称为“病人”。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她们到底得了什么“病”?新的生命正在孕育,即将诞生,难道这也是“病”?由此可见,“治病”的理念在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是多么根深蒂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在关心健康问题,于是,各大媒体都推出了健康养生类的节目。可是,听听那些所谓健康养生专家(实际上很多是医生)所讲的内容,讲来讲去,最主要还是在讲如何治病,几乎没人谈如何才能更健康。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新健康工作理念。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对于健康中国战略而言,是一个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伟大转变。
一直以来,以治病代替健康服务的理念和作法,误导了人民群众,其结果是,造成广大群众对医疗行为的过度依赖,造成医疗费用的超额支出,造成医疗资源和国家资产的巨大浪费,这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都是一种粗暴的伤害。
如果健康事业只考虑如何治病,那就永不可能造就一个健康的民族;只有以如何变得更健康为努力方向,才有可能打造人民向往的健康生活。人民需要的是健康幸福的生活,不是得了病之后有处医、有钱治就够了,那只是底线而已。
“以健康为中心”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大转变,让那些长期囿于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彻底懵圈了,因为一直以来,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成就、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科研、他们的知识、他们的努力,都是以治病为中心的。而现在所有这些都要变为以健康中心,让谁也会觉得不知所措。可是这种转变必须发生,因为这才是健康事业应有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以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呢?
西医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方案,很自然地,大家想到了中医,想到了“治未病”。于是,近年来,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大力促进中医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中医发展成为文化自信在健康卫生领域的集中体现。饱受西医打压和质疑的中医,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春天。只是这一次所不同的是,在“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新思想指导下,中医的发展必然导致气功的复兴。
三、气功在中华大地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一般意义上的中医也是以“治病”为中心的,但是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有个“治未病”的提法,这似乎与“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医专家在谈到如何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精神时,都谈到了“治未病”。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何“治未病”?
扁鹊三兄弟的传说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只知道扁鹊,而扁鹊的两个哥哥,一个治欲病,一个治未病,现在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这说明,不仅仅是在西医占优势的现代社会,“治未病”不被人接受,就是在纯中医的时代,“治未病”也依然是不被接受的。问题就出在“医治”二字上,有个医者,有个被医者,这是人们对医学的基本印象。可是,没有病谁会去找医生治呢?显然,靠医生“治未病”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面对“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理念,一般的中医专家其实也是一筹莫展。
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不愧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早就为我们提供了治未病的完美方案,那就是中医六法之一的“导引术”。求医更要求己。
有人可能会说,药食同源,食疗不也可以用于治未病吗?是的,理论上是这样,可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食疗方案的具体选择和实施,其实是极为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二是几乎所有的食疗都是基于现有的生命功能状态发挥作用的,很难在完全安全自然的前提下,通过食物实现将自身的功能状态整体提升到一个新的更优的水平。所以,食疗在普通百姓“治未病”方面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
而导引则不同,可以讲,导引是集祛病健身、提升功能于一体,未病、欲病、已病三者通吃。不仅安全高效,无毒副作用,无外力干预和损伤,无需辨证,自然整体优化,而且完全自主自控,易学易练,便于实施。
在以“治病”为中心的年代,导引一直不被中医界重视。而今,以“健康”为中心的新时代,促进中医的发展,毫无疑问将促成导引术的推广与普及。
而导引是什么?只是气功的别称而已。(笔者一直认为,用“导引”一词来表述气功这样一个事物,比“气功”一词更为准确。)
与此同时,从现实状态来看,传统的太极和印度瑜伽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太可能成为老百姓健康身心的主要选择;而依附于宗教的理法体系更不可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而成为主流。要落实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康战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挑战,削弱以商业利益驱动的养生保健行为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使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普适性、整体性更强的气功成为不二选择,而且选择的气功必然是指导思想正确,理法体系完整,身心并重,简明、合理、易学、安全、高效、开放的科学气功。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国家领导集体真心实意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谋福祉的良苦用心。
四、气功复兴的强烈信号
2015年3月2日,国家领导人在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时说,中英在武术、气功等项目上将举行一系列交流和赛事。
一系列非气功管理的国家文件中,气功(或健身气功、导引)作为鼓励开展的项目明列其中:
2015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要扶持推广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扶持推广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2017年5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康复疗养服务。通过气功等多种服务形式,提供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和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在“多种服务形式”中,“气功”位列第一。
2017年11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联合发布《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身气功列入其中。
“气功”一词在如此高规格的文件中密集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
近两年来,《中国中医药报》多次在头版头条刊发气功报道。
2017年12月2日至3日,十余年来近乎默默无闻的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在京举行了首届中医气功高峰论坛。与会专家达成一致共识,中医气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发展中医气功,是弘扬中华文化宝藏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医气功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在大健康产业中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在数年前都还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真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五、重要的话总在最后
气功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圣贤的气功修持证悟成就,成为东方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髓核。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的、群众性的气功实践活动彻底打破了禁锢气功上千年的神秘外壳,使气功从过去只有少数人可以问津的修身理法,变为人人可学可练可用可研究的方法和学问。最为重要的是,气功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简易经济的健康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家庭、社区、学校、乡村、企事业单位,数以千万计的习练者从中受益。尽管在气功事业发展的洪流中夹杂着泥沙和毒草,但实践证明,气功在全民健康以及科技事业的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人民群众是气功实践最直接的受益者,因而也就成为气功事业发展最大的推动力量,气功安全高效,自主自控,方便经济,整体优化,身心并重,利钝兼收,祛病健身合而为一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对于真正关注生命健康的人来说,有着无尽的吸引力。在当今时代,人民群众对气功的需求是客观的、强烈的、急切的。
然而,生命健康领域一直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近十余年来,真正在身心健康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气功,长期隐匿于养生、禅修、心理健康、健康管理、身心灵、宗教等“挡箭牌”背后,使人们更难辨真伪、明其真相,从而助推了生命健康领域的乱相。
是该到了正视气功,还气功科学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气功爱好者和从业者会有些心潮澎湃,觉得气功科学事业的春天真的要来了。但是,在此不得不提醒大家,今后气功事业的发展,绝不会像八九十年代“气功热”时期的情形那样,而是一定会有全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气功爱好者,尤其是气功从业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核心就在于思想观念上要产生巨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封闭的、阶层化的、突出个体能力的旧观念,转变到(或者说“提升到”)适应新时代的、开放的、平等的、强调群体普惠的新观念。
这种转变,对于很多气功从业者来说绝非易事,因为长期形成的旧观念根深蒂固,执拗难改,潜移默化地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但是,你若不变,就难以适应新时代气功事业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兴奋之余,更多的应是反求诸己,自我检视,自我转变,自我提升。真正坚持走科学、平等、普惠大众之路的气功专业人才,将成为新时代气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