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巴适”里烟火悠扬,“安逸”中活力奔放——成都幸福城市建设观察

2025-01-13 阅读(5587)

「导读」建成投用中小学和幼儿园88所、增加学位9.7万个、改造老旧院落616个、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高至69%……新年伊始,成都的“幸福成绩单”出炉,满满细节,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幸福活力和未来潜力。

建成投用中小学和幼儿园88所、增加学位9.7万个、改造老旧院落616个、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高至69%……新年伊始,成都的“幸福成绩单”出炉,满满细节,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幸福活力和未来潜力。

成都是人口大城、产业大城建设幸福城市的缩影。快节奏与慢生活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烟火气与人文味的融合,绘就了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成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何为“巴适幸福”。

3月8日,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游客在油菜花田中观光用餐。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提升民生供给的温度

郊区变城市,主城拓新城,新市民数量不断增长……作为全国首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的副省级城市,成都人对民生类项目的需求不断多样化。

“以前我们这里属于城乡接合部,现在已经是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社区。”顺着花照壁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文洪手指的方向,一栋栋现代楼宇矗立,许多儿童在新修建的五彩照壁园内快乐嬉戏。

隶属于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的花照壁社区,过去借助旧城改造,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大量新市民到此定居。

人口增加给社区增添了活力,但也带来了挑战。社区缺少适合低龄儿童的锻炼空间和设施,原有的小游园由于缺乏管理已经无法“游园”,受到不少居民抱怨。

在成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背景下,花照壁社区从“一米视角”出发,在全市率先谋划实施适儿化改造,打造两公里街区慢行系统、儿童活动中心、多功能剧场、文化客厅等,社区服务区域焕然一新。

如今,社区的孩子们在闲暇时候,有了就近游玩的新去处;节假日里,家长可以安心地把孩子交由社区引进的专业机构照料……

相较于适儿化改造,如何有效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更考验民生供给的精准、有效。

医疗保障、餐食服务、日间照料、居家服务……老年人对于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和街道社区缺乏专业人才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少城市待解的难题。

中午饭点,老人们结伴来到高新区石羊街道锦城社区综合体就餐,仅仅几个小时,这里就要售出400多份午餐。

综合体负一楼有活动室、一楼有服务中心、二楼有食堂、四楼有养老机构。除了就餐,老人在一栋楼内还可享受日常就医、公益课程等服务。

不仅如此,综合体还提供婴幼儿托育项目、老人全托护理,同时满足“一老一小”的多样需求。

全托护理楼层干净整洁,工作人员认真做着手头的工作,楼层入口处张贴着“护理员每日工作重点”:擦拭消毒健身器材、对阅览室进行消毒、对卧床长者清洁鼻腔和耳蜗……每到托育班放学时段,三岁的小男孩登登就会喊着去楼上找太奶奶。登登的父母是附近居民,他们认可综合体的专业能力,将老人与孩子都交由综合体托护。

锦城社区综合体由成都高新区社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在成都运营着十余处综合体项目。依靠社区提供的楼体免租、相关补贴和免税政策,公司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专业化运营、人员培训和服务升级中。

2023年,成都印发的《成都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心城区每个区建成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不少于5个,其他区(市、县)建成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不少于2个。

振兴致富,不能落下残疾人群体。成都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兜底帮扶,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更在于重启他们对于生活的信心。

2018年,青白江区居民曾红,在外地打工时左手臂被机器绞伤。经历3个月治疗,先后8次手术,最终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回到家后,这名中年妇女异常沮丧,“吃饭时连碗都端不起来,心里特别难受,低落了大半年”。

由于肢体残疾,找工作也处处碰壁。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她参加了成都市青融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下沉社区开展的残疾人非遗面塑培训,找到了就业创业发展增收新路子。

短短几个月,她就能熟练上手,捏熊猫、捏玩偶,作品在成都多个文创集市销售火热。

目前,已有近20名残疾人在该基地找到了就业机会。基地的各种培训班,总计培育了200多名残疾人非遗传承人。

“适应市场的产品定位、优秀高效的运营团队、常年开展‘师带徒’培训,是文创空间的‘三大法宝’。”青融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负责人林卫东说。

如今,曾红月收入超5000元,还在基地带了徒弟,并在闲余时间去附近学校做培训。

“感谢青融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让我对生活再次有了信心。”谈及变化,曾红感动不已。

擦靓幸福城市的里子

几年前,锦江区书院街街道福顺里片区的居民觉得,锦江两岸的繁华与自己无关。

尽管距离热闹的太古里商圈仅300米,但院落老旧破败、房屋年久失修、停车一“位”难求……问题十分棘手。

除了居住环境欠佳,片区原有的治理队伍也已经“心力交瘁”。书院街街道党工委委员李丽媛至今还记得,街道与社区组织洽谈会时,片区三个老旧院落的家委会工作人员,大部分已是白发苍苍,纷纷感叹,“物业费入不敷出,治理工作独木难支,处理各种矛盾时又顾此失彼”。

要敢为更要善为!2022年6月,福顺里老旧院落整治项目启动,通过“拆墙并院”释放低效空间,新增4处公共空间,解决了居民公共服务场所难题;引入社会资本400余万元,与社区社会企业合资,以产业植入打造青年创业社区商业微场景;创新公共权益委托模式,将商业运营收益反哺院落物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激活“造血功能”。

“政府部门不能大包大揽,要把更多事项留给市场。”李丽媛认为,这是项目改造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启示。

“基层治理要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的活力,做好秩序与活力的平衡。”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有关同志表示。

拆了院墙,也拆了心墙。李丽媛永远忘不掉2023年6月时,福顺里片区留言板上贴着的一封表扬信——

“昔日电线蜘蛛网,今朝电线地下藏;年久失修老房样,墙面削皮刷新墙;矮屋厕所杂乱脏,重‘心’设计用心良;居民心欢变歌唱,旧院换装变新样。”

如今的福顺里,院落外立面干净整洁,新划的车位整齐排列。在社区活动中心,居民悠闲地打起太极,潮玩小店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因地制宜改造的院落,居民集体参与制定的街区公约,让昔日的老旧片区推门就是美好生活。一些之前搬走的居民,又重新回到了福顺里……

成都创新机制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近两年来,成都改造老旧院落超过1200个,惠及居民近15万户,努力将城市“里子”工程作为城市更新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基层治理,对象多、问题多、纠纷多,构建信任尤为重要。“社区最多的工作是协调,要发动多元化的矛盾化解力量,切实开展诉源治理。”简阳市简城街道建设中路社区党委书记付春霞说。

2023年,建设中路社区阳峰嘉苑小区面临新老物业更替,诉求众多、矛盾凸显。社区动员了专职调解员、网格党小组长和微网格员,不断与居民、物业进行沟通,理清利益诉求。

在付春霞看来,大到更换物业公司,小到一棵树木的移植,治理队伍只有取得居民的信任,才能起到作用。

基层治理好不好,要体现在服务、便民上。

在双流区西航港街道机场路社区,13名社区两委成员,实际服务14万人。对于机场路社区党委书记黄勇淇来说,“1314”背后,既有大型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群众需求多元、居民利益分化等治理难点,也有新建城市社区商住混杂、噪音扰民、物业纠纷频繁等治理痛点。

“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就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治理格局。”黄勇淇认为。

机场路社区充分发挥成都“微网实格”治理机制的高效动能,将社区划为34个网格和330个微网格,让治理格局变得清晰。与此同时,充分挖掘社区内的治理资源,吸纳社区内的退伍老兵、网络主播、文艺尖兵等人群成为治理“合伙人”,通过“网格员—网格化平台—智慧社区平台—群众”的事件全流程处置机制,让居民诉求得到闭环处理。

“要有责、有为、有招,让精细的治理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黄勇淇说。

政企互动用心用情用巧劲

“请问一下社保局的老师,我们社保证书过期了,是不是可以在线申请补办?”2023年12月26日下午,成都方耀包装印务有限公司的伍海霞,在“企业咖啡时”微信群提出遇到的疑惑。

没过多久,双流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就给了她两条建议:“可以在线申请更新,但是流程比较繁琐。如果时间宽裕,可以携带行政公章、营业执照等资料到社保局12号窗口线下办理,效率会高一点。”

对于企业的日常问询,微信群里快速答复。“很多区级单位领导都在微信群中,有时办事员回复慢了,领导还会督促。”双流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介绍。

自2018年起,双流区开展“企业咖啡时”活动,优选了133名“企业服务生”和1393名企业联络员,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诉求受理等服务。不仅是微信群,企业还可以通过线下沙龙活动交流诉求,让相关部门进一步倾听企业的呼声。

针对企业诉求,成都12345热线打造了亲清在线“专席、专员、专班”服务架构。其中,组建企业诉求提速处置专班,多部门联动,不断提升对企业服务效率。

“我们在组织培训时,要求接线员面对所有来电的诉求,都不能说‘不’。即使超出受理范围,也要帮助他们分析有没有其他解决途径。”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接线主管罗珊说。

据悉,成都12345热线2023年共收到企业诉求11.04万余件,诉求解决率和服务满意率均超过95%。

成都12345热线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目前建设了12345热线社会诉求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数据分析精准辅助科学决策,“物感只是途径,服务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提升群众与企业的满意度”。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新都区建立“亲清护企”数据监督平台,整合12345助企热线和企业管家数据,推动服务跟踪、诉求办理再监督;高新区建设智慧根治农民工欠薪监管系统,对发薪延迟等异常情况及时提醒,积极发挥预警功能……到2024年底,成都将基本实现所有简单事项“秒批秒办”“零材料办”。

新年开工季,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高效运转。2023年,成都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港通医疗就是其中的一员。

2023年,为助力这家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简阳市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对企业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政策支持宣传,帮助企业在研发人员认定、数字化水平认定、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经过层层审定,港通医疗最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市经科信局带着第三方专家来到公司,帮助理清认定标准、完善申报资料,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港通医疗负责人陈永说。

服务企业要用心用情,也要用巧劲。在武侯区,红牌楼街道龙腾社区开设的社区食堂,每到中午就变得非常热闹。

“菜品新鲜,干净卫生,价格针对老年人还有优惠,我在这里已经吃了三年。”龙腾社区居民向老太说。

“主管部门要坚持市场化模式,积极地‘搭台’和引导。”武侯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杨红久坦言,在社区食堂发展上,他们探索了很长时间:2013年,武侯区在全省率先创办“长寿食坊”,主要依托政府、街道、社区资助运营,自身无造血功能,“当时创立了40多家,最后仅剩下1家”。

为盘活“长寿食坊”运营,近年来,武侯区遵循市场规律,将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和市场化运营结合,鼓励社会企业入驻进行“自我造血”,将“长寿食坊”连锁化、品牌化,促使社区食堂的服务质量和效益都上了一个台阶。

“长寿食坊”运营方之一,成立于2019年的成都颐成和居民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市共运营着17家社区食堂。

杨红久至今记得这家公司起步时的场景:“创业者都是年轻的‘海归’,模式理念和过去的社区食堂完全不同。一开始我也怀疑能不能做好,没想到验收时经营效果特别好。”

在成都立足,从成都出发

成都,既有独特的气定神闲,更有新时代的青春朝气。

2023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功举办,世界看到这座历史名城迸发的活力。

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属于成都的“大动作”越来越密集。

多元、开放、活力、热情……成都的关键词不断丰富。成都作为全国第4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努力把人口潜力转化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14至45岁的人口超过96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5.87%。

成都拥有65所高校、1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公开资料显示,在蓉大学生65.82%愿意留在本地工作。1月5日,《成都市户籍迁入登记管理办法》《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成都市落户条件将进一步优化,成都学历落户条件放宽至大专。

“包容,惬意,成都作为幸福城市,给人一种难得的松弛感!”来蓉创业的张英发现,成都闲适的生活节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给予自己创作的灵感。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创业者,在成都立足,从成都出发。

清清锦江边,天府软件园每到饭点,年轻人熙熙攘攘走在去往食堂的路上。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交通不便的郊区村落,如今已成为拥有入驻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的创新型科技园区。

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了包括IBM、SAP、阿里巴巴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并成功孵化出极米、医联、拟合未来等众多国内外领先的企业和品牌,形成涵盖应用软件、通信技术、IC设计、大数据、数字娱乐等多领域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西部创业创新的核心聚集区之一。

张英创立的小微企业自2022年成立以来,享受到了天府软件园创业场的系列孵化服务。在她看来,园区的很多企业有一种“变化感”,随着规模的扩大,受孵化企业将会从一楼的小场地搬到高楼层的大场地,个别佼佼者甚至会在园区内租用一栋楼。不断“挪窝”,代表着受孵化企业在发展。

据介绍,园区创业场现有孵化场地4.1万平方米,累计孵化项目1817个,现孵化团队214个。目前,已建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多层级孵化模式,形成覆盖资金、人才、圈子、市场、创业辅导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培育计划。

方梓熙创立的小微企业也在“变化”,从武侯区青年创业园的7楼到5楼,再到1楼,虽然人员增多、办公场地增大,但武侯区青年创业园免租金的帮扶不变、全流程孵化服务的支持不减。在创业初期,方梓熙考虑了很多城市,但最后落脚在成都。她坦言,成都丰富的文创资源、IP形象,能够助力她的企业进行市场推广。

成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背后是城市产业体系的完善,创新和竞争力的积累。截至2023年7月,成都已累计上线800家孵化场所,为8842余个青年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入驻服务。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汇聚于此,被成都的包容与开放吸引,在这里奋斗,在这里创造精彩。

成都,不止于成都。俯瞰川蜀,10余年来,成都1万余名对口支援干部人才在川西高原,扎根基层、奉献芳华。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成都承担着甘孜、阿坝等19个藏区贫困县的对口支援任务和彝区综合帮扶任务。通过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商贸流通和文旅康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成都努力增强受援地的发展活力。

一支支队伍在高原扎根、一所所学校在群山中拔地而起、一批批医生走向川西讲授经验、一箱箱农产品被运出受援地……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渝相向发展,联动东西、沟通内外;成都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出行目的地,商业街区人流如织,文旅活力勃发;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人潮涌动,2023年有7492.4万人次在成都起飞、落地;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车,载着“成都制造”纵横万里,驶往亚欧大陆的另一端……

锦江滔滔,烟火交融,流淌滋养。

今日蓉城,呼啸前行,回响不息。(记者黄海波 孙越 董小红 袁秋岳 参与采写:侯雨辰 刘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