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王琦:当前我国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4-05-31 08:03:30 阅读(1506)

「导读」2022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为引导网络微短剧规范有序发展,下发了有关通知(广电办发〔2022〕345号),主要针对网络微短剧利用技术手段脱离监管、不规范、问题多,形成对主流作品和网络传播秩序造成冲击问题。

作者/王琦

2022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为引导网络微短剧规范有序发展,下发了有关通知(广电办发〔2022〕345号),主要针对网络微短剧利用技术手段脱离监管、不规范、问题多,形成对主流作品和网络传播秩序造成冲击问题。随后微短剧乱像问题得到了一定遏制,微短剧发展呈现出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向,推动网络微短剧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主要体现在,一是微短剧创作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为398部,2022年备案数量接近2800部,同比增长600%。2023年前8个月,全国备案拍摄的微短剧有3574部,超过2022年总量,涌现出一些经典微短剧(例如《我是猎手》、《逃出大英博物馆》等)。

二是微短剧经济效益不断攀升,成为牵动性文化产品。据有关机构调研显示,2021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6.8亿元,2022年为101.7亿元,2023年则为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会超过1000亿元。

三是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年轻人成为微短剧的主流流量。据公开数据,到2023年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10.26亿,占网民总数比例高达95.20%,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小时。短视频丰富了人们的消遣娱乐,由于微短剧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非常符合年轻人群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偏好。19岁及以下年龄用户的收看微短剧的比例为57.9%,在2023年上半年热播微短剧的用户画像中,有64.8%的用户是Z世代(15-29岁),有73.04%的用户是女性用户。年轻人和女性用户是微短剧消费的主力军。

四是微短剧“出海”的产业化潜力巨大,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2022年以来我国已有少量微短剧“出海”的尝试,通过落地YouTube、TikTok等海外流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主要集中在横屏微短剧领域,当下,以开发独立竖屏微短剧应用为表现形式的“造船出海”正成为微短剧“出海”的主流趋势。随着中文在线、点众科技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针对海外目标市场推出如ReelShort、DramaBox、ShortTV、GoodReels、FlexTV等微短剧应用,微短剧“出海”平台建设日益取得显见成效。

2024年是微短剧行业内容声量持续扩散发展的关键时期,近日,针对微短剧收费存在费用高、不透明、诱导付费、维权困难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部门启动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尽管如此目前微短剧还是存在着同质化、夸张猎奇、单纯追求点击率、缺乏创新等不良倾向问题。这不仅违反了社会道德和平台规则,也违背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

一、微短剧行业市场乱象的种种表现

(一)制作粗糙,质量堪忧

调查显示,52.4%的受访青年认为网络微短剧制作不精细,经不起推敲。主要体现在,一是不顾质量单纯追求低成本,微短剧的成本仅为30-100万元不等;二是为尽快上线缩短制作周期,拍摄周期仅为30-45天。三是微短剧的场景、服装道具及摄影摄像等简单粗糙。四是大多数微短剧剧情单薄、人物塑造不够丰满、演员台词生硬。一些微短剧(如《老公是个妈宝男》《千金小姐反击》《远嫁与重生》等)不仅在制作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内容上情节平淡,人物塑造刻板且缺乏深度,且过度渲染负面情感,引发较大争议而被下架处理。

(二)同质化严重 相互“洗稿”抄袭

2022年以来微短剧普遍存在题材、故事和人物同质化、情节简单化、叙事套路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很多微短剧直接呈现为已有长剧的压缩版、低配版,在题材选择上缺乏创新和突破,往往集中在爱情、古装、悬疑等几个热门领域。不同微短剧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情节设定存在大量雷同化,有媒体对几千部微短剧做了统计,短剧题名中“总裁”“离婚”“老公”“夫人”“娇妻”,出现频率较高,其中有300多部剧名有“总裁”,位列第二的是“夫人”。情节线索简单导致剧情千篇一律。目前一些短剧之间的抄袭行已经引发法律纠纷。2023年4月,嘉兴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向嘉兴警方反映,有多名电商平台主播通过网络销售传播其公司出品的微短剧400余部,严重影响公司主营业务。

(三)内容浮夸,缺乏营养

微短剧主要依托短视频流量平台,为追求点击率,短期内吸引眼球,微短剧在内容与表演上普遍倾向于媚俗的浮夸与俗套化。大部分“爱情”题材类微短剧的宣传虽以“甜宠”等元素为卖点,但实际剧情狗血且不切实际,人物设定也缺乏深度和立体感。甚至部分微短剧为追求眼球效应,滥用低俗、暴力和色情元素,一些微短剧还存在宣传过度消费和物质主义倾向,往往将金钱、权力和物质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的重视。个别微短剧因为“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观,混淆是非观念”( 如《黑莲花上位手册》等)具有负面误导影响而被平台下架。

(四)为“爽”而“爽”,过度娱乐

许多微短剧过于追求爽感机制和爽感体验,追求感官刺激,忽视寓教于乐,过度娱乐化现象显著(如《我的开卷人生》等),剧情追求“爽点”,情节夸张离奇,人物塑造扁平化,缺乏深度和营养。观众在观看后往往只感受到短暂的刺激,却难以获得真正的思考和启发。

(五)付费缺乏标准 形成消费陷阱

目前,不同平台观看微短剧的收费标准、形式各不相同。传统视频平台(如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提供免费微短剧。一些新出现的微视频小程序、APP收费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注册会员制,费用多在300元以上,价格上远高于腾讯等综合性视频平台的会员费;二是按集付费收看,一集的价格从几毛钱到几元不等,看似不贵,微短剧通常为80-100集,追完一部短剧,其实已经远远超过预期的价格。由于小程序默认快速跳转、自动付费等设置,让年轻人甚至一些老人猝不及防地陷入消费陷阱。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在于监管缺位、从业人员动机不纯、管理办法不够完臻、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等原因造成的。

三、高质量发展微短剧的几点建议

(一)建全完善的监管机制。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市场整治行动,继续对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制作、审核、发行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特别是加强平台督导与分级监管工作,建立举报机制,鼓励观众对不良微短剧进行举报,及时发现及时追责和处罚。

(二)加强备案审核,把好入市第一关。各级有关部门要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即网上传播的包括“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在内的所有微短剧,须通过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内容审查并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按照网络剧片管理的有关规定完成网络视听节目备案。

(三)实行网络微短剧确权。以微短剧确权推进精品化工程,尽快加大微短剧版权的保护力度,对抄袭、变相抄袭行为进行专项整治,以此保护优质原创作品的版权,将短视频纳入知识产权管理范围内。严格限制短视频二次传播的模式,鼓励平台建立动态的监督投诉体系,及时有效处理侵权行为。

(四)建立微短剧的法治化付费机制。调查数据显示,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其中,31.9%的用户曾为微短剧内容付费。巨大的消费市场呼吁尽快出台细化的保护规则和健全的法律,促进微短剧行业消费与经营的良性循环,保障消费者进入付费模式时的合法权益。

(五)对网络微短剧产业实行全方位规范化闭环管理。把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形成的一体化管理办法落实到位,即对网络微短剧创作、制作和传播的各主体、各环节,遵循网络视听管理一致性原则,实行一体化管理。包括微短剧类“小程序”在内的各网络微短剧服务的开办主体,须取得节目许可证或依规纳入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规范管理,“小程序”提供者和接入、分发平台还应符合国家有关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管理规定。

(作者:王琦,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