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报

满 岩: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美日韩安全合作

2024-08-23 22:55:06 阅读(790)

「导读」拜登政府将利用同盟和伙伴关系构建“一体化威慑”作为国防战略的核心,认为遍布全球的联盟及安全伙伴网络是其战略优势所在。

满 岩: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美日韩安全合作

内容提要:在中美战略博弈态势下,美国在亚太地区南北双向推动集团化对抗,对其亚太同盟体系进行升级。拜登政府着力调解日韩在历史及领土问题上的矛盾,将三方安全合作作为推动“印太战略”的外交重点。美日韩安全合作范围和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直指中国。三方走近不仅意味着亚太地区安全架构重大变化,也严重冲击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美日韩为不平等的三边关系,难以发展成为真正的三边同盟。东北亚局势事关中国战略安全。中国要保持多边沟通与合作,维护区域和平稳定,避免陷入美日韩挑起的阵营对抗。

↑作者/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满岩

拜登政府将利用同盟和伙伴关系构建“一体化威慑”作为国防战略的核心,认为遍布全球的联盟及安全伙伴网络是其战略优势所在。为此,拜登政府打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推动其向“准军事同盟”方向发展;打造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使之成为军事同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并运用核潜艇合作等敏感议题为该军事同盟赋能;利用乌克兰危机将中俄捆绑进行“威胁”炒作,引导北约将矛头指向亚太地区,不断推动北约“亚太化”进程;推进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的同时,着力构建美日韩三边准军事同盟;挑动海洋争端,借机强化美菲军事同盟,破坏南海局势;提升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合作力度等。

从构建“四方安全对话”、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到美日韩三国领导人戴维营会晤达成美日韩安全合作,构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南北双向推动“集团化对抗”的核心架构。这也是美国对其亚太同盟体系进行升级的核心步骤。美国重构亚太地区同盟体系,势必对地区秩序带来重大影响。当前,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呈现网络化、议题化、多元化等新趋势。美日韩除军事安全合作外,三方还涉及经济安全合作、供应链协调、科学技术合作等广泛领域,已经超越传统军事安全同盟范畴。美日韩安全合作领域延伸不仅牵动亚太地区安全架构会发生变化,而且对亚太区域经贸合作也将产生难以预测的冲击。

一、美日韩加强三边安全合作的影响

拜登政府上台后,将化解日韩由于历史与领土问题造成的矛盾、推动美日韩三方安全合作,作为推行“印太战略”的重点内容。按照“印太战略”提出的强化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方针,美国在强化美日、美韩双边同盟的同时,努力打造美日韩“铁三角”。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随着韩国尹锡悦政府上台,在美国调和下,日韩关系实现历史性和解并迅速走近。日本、韩国与北约的关系也取得进展。北约“亚太化”和亚太“北约化”趋势加剧,同时也为美国主导三国首脑会晤扫清了障碍。

2023年8月18日,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韩国总统尹锡悦在美国马里兰州戴维营会晤,拓展三方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供应链安全、科技竞争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协调与合作。美日韩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向“准同盟”关系。美国有意推出新的三边倡议,实现首脑沟通、情报共享和军事合作的机制化,避免日韩关系因执政党和领导人更迭而逆转,通过将美日、美韩两个同盟一体化,结成不会倒退的联盟机制。

(一)加大东北亚陷入阵营对抗风险

2023年,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日本、韩国加大了对美国的策应力度。美日韩紧密协调,三边安全合作提速升级。日本、韩国国内保守势力和右翼势力通过舆论炒作朝鲜与俄罗斯加强军事合作,以及抹黑中俄、中朝关系,捏造中朝俄结成“北三角”,为东北亚地区回归冷战时代阵营对抗推波助澜。

日本在外交领域紧随美国遏制中国与俄罗斯。2023年7月28日,日本防卫省发布新版《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刻意渲染所谓“中国军事威胁”,抹黑中国军队正常的建设发展和军事活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挑动地区紧张局势。日本以台湾问题为借口,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加强战略威慑和战争准备。探讨美国在日本部署弹道导弹与核武器问题,谋求加强战略威慑,对与美国共同进行针对中国的战争进行研判和准备。11月,美国国务院批准对日本出口“战斧”巡航导弹,此轮计划出口400枚,加上相关配套设备,总价值高达23.5亿美元。一旦拥有“战斧”巡航导弹,日本将具备攻击区域内他国导弹基地的能力,无疑会对东北亚安全局势造成冲击。

另外,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甚至破例对乌克兰进行军火援助。日本计划将本国生产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出口到美国,这既是清理弹药库存,也是通过美国将导弹转给乌克兰,支持乌克兰对俄罗斯作战。这将成为自2014年制定《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以来,日本首次直接出口用于作战、以杀伤性为目的的武器成品,标志日本装备转移政策的重大改变。之前,由于和平宪法约束,日本武器出口一直受到限制。对于日本的武器出口决定,俄罗斯外交部发表严正警告,认为这一敌对行为将对俄日关系产生严重影响。俄罗斯指出美国是背后的操纵者,企图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韩国尹锡悦政府不惜在历史、核污染水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以求改善韩日关系,同时加速推进美日韩三方安全合作,甚至不惜触碰中国和俄罗斯的底线。2023年4月18日,尹锡悦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谈及台湾问题时称,韩国将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武力改变现状”,并称“台湾问题是全球问题”。他表示,在“大规模屠杀”等极端情势下,韩国可能会将援助乌克兰范围扩大到人道主义和经济领域以外,或直接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日本、韩国积极策应美国,除了美国强力推动外,两国利益诉求也是重要原因。日本试图借助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加强对中国、俄罗斯的打压,更深入介入台海、南海,以及朝鲜半岛事务,提升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韩国打算借三边安全合作消除朝鲜“威胁”,遏制中国发展,策应美国的全球战略,抬高自身国际地位,实现多方获利;同时通过改善韩日关系,为发展韩日贸易、科技合作扫平障碍。韩日两国随美而动,不仅意味着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也对亚太区域经贸合作产生冲击。

(二)引发朝鲜半岛安全局势持续动荡

2023年以来,拜登政府持续加强“印太战略”,试图重新塑造亚太地缘政治格局,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加剧。2023年4月,尹锡悦访美,两国发表《华盛顿宣言》。美国进一步以韩国为阵地,将战略资产部署东北亚。美军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核潜艇抵近朝鲜半岛。美日韩以应对朝鲜“威胁”为由,在8月的戴维营峰会上重新规划和布局东北亚同盟体系。朝鲜“威胁”成为美日韩加强三国安全合作的“正当理由”。美日韩建立三边多领域演习及导弹情报共享机制。三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动作越发频繁。9月中旬,美国宣布将在韩国仁川附近黄海海域进行大规模多国联合军事演习。对此,中方采取有力应对行动,使得军演进行五小时后草草收场。

10月22日,美日韩在朝鲜半岛上空举行联合空中演习。此前,可携带核武器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首次降落韩国空军基地,并与韩国空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11月21日,朝鲜成功发射军用侦察卫星。朝方对外公布卫星侦察成果,成功捕捉到华盛顿、首尔、美军诺福克海军基地等目标。朝鲜完成卫星发射后,韩国宣布部分终止韩朝于文在寅总统时期达成的《9·19军事协议》效力。朝方随即终止该协定。朝韩板门店边界战备升级。原本不再使用的军事哨所被重建。12月15日,美韩举行“核磋商小组”第二次会议,商定2024年进行实战背景下的核军演。12月17—18日,朝鲜接连两天试射导弹,18日试射了洲际导弹。12月17日,美国海军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密苏里”号访问韩国,并在釜山海军基地停靠。美国战略轰炸机2023年以来十余次飞临朝鲜半岛。

由此可见,美国正以朝鲜核导开发为由,加大海空战略武器平台赴半岛周边活动的规模和频次,甚至在韩国定期轮换部署核动力航母、战略轰炸机等战略资产。在此基础上,美国推动美日韩三边同盟体系的构建,加速建设三国在东北亚地区的联合防空反导系统,拉拢日韩强化“一体化威慑”,巩固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主导权,营造对美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利围堵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执政党也利用朝核问题,扩大军队和推动军工产业发展。美日韩在朝鲜半岛步步紧逼,引起朝方高度警惕和强烈反应。朝鲜抨击美军“核战争挑衅”行为,认为美军B-52战略轰炸机降落韩国是美国挑衅活动,包括美国此前向韩国派遣部署的战略核潜艇、核动力航母等战略资产,都被视为可能通过先发制人核打击消灭朝鲜的严重军事威胁。

显然,美日韩通过领导人会晤和连续军事演习,提升对朝鲜“威胁”的应对能力,不仅无助于半岛建立和平机制,反而进一步加剧半岛局势紧张。美日韩加强三边军事合作,引发朝鲜半岛局势再度动荡。

(三)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

美国当下主要战略目的是加强在亚太地区布局,尽快构建全方位的对华军事封锁链,遏制并打压中国经贸、科技发展。美国希望日韩两国充当“马前卒”,冲在推进美国“印太战略”和遏制中国发展的前线,同时分担驻韩和驻日美军军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日韩是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盟友”,无非是抬高日韩,让其心甘情愿为美国“印太战略”服务。美国利用韩国与日本对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关切,重塑中国周边环境,不断给中国制造压力。在军事上,美国渲染、营造中国与俄朝结盟的“冷战”气氛,推进美日韩三边“准军事同盟”体系,鼓动日韩“关切”并“搅动”台海、南海局势。这也势必对中国周边地区稳定构成冲击。

尤其是随着美国不断打“台湾牌”“南海牌”,美日韩安全合作已然超越应对朝鲜“威胁”的范畴,向台海、南海等地区延伸。在经贸与科技上,美国不断推进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美国拉拢日韩的长期目标也是要加强对华经济遏制,封锁日韩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芯片进入中国,进一步压制中国科技发展。2023年8月9日,拜登签署行政令,限制美国敏感技术领域的企业、个人对华投资。限投范围包括: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系统,这三个领域都是目前科技前沿,意在压制中国科技发展。

可以说,美日韩戴维营峰会标志着三国形成“准军事同盟”。“戴维营精神”涉及经济安全合作、供应链协调、技术合作等广泛领域,这种基于安全考虑的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军事安全同盟的合作范畴。基于该机制,美日韩推进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协同,并通过联合军演增强三方武器装备系统的互操作性。美日韩安全合作议题从应对朝鲜核导开发,扩大到亚太事务,合作内容也将由虚转实。

美日韩戴维营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涉及南海、台海,以及东南亚、关键供应链等广泛议题,炒作所谓“经济胁迫”,针对中国、影射中国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2023年12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问韩国,与韩国国家安保室室长赵太庸和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秋叶刚男会面。这也是落实美日韩戴维营会晤的具体举措,推动美日韩向“三国同盟”方向进一步发展。除涉朝问题外,美日韩尤其强调东海、台海和南海,意味着针对中国,三国明确了进一步的战略部署。

二、美日韩加强三边安全合作的阻碍

作为美国在东亚的两大盟友,日韩境内有规模庞大的美国海外驻军。美日、美韩同盟构成美国全球同盟体系的东亚基石。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为推行对华战略遏制打压,重视日韩地缘战略价值,通过高层交往及迎合日韩“大国”心态,在国际事务中尽显挺日捧韩姿态,强化对日韩的政治拉拢,推动美日、美韩同盟合作外延从东北亚向亚太,乃至全球拓展。日韩两国将此视为提升国际地位的良机,加大对美战略依附,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安全、经济、科技合作体系。戴维营峰会使美日韩三国在安全领域更加紧密,包括定期举行三国首脑会谈在内,全面推进安全合作机制化,但难以彻底改变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版图。

此次会议并未达成包含三方共同防御承诺的官方安全协议。因此,虽然在一定时间内美日韩安全合作,特别是军事安全合作将进一步紧密,但由于三国内部存在矛盾,需要面对日韩围绕强征劳工案、“慰安妇”问题、岛屿主权、历史教科书等问题的矛盾,以及各方在安全利益、对华利益诉求分化等多种现实挑战,使得三边安全合作机制短期不会进展为三边同盟,主要限于三边伙伴关系或三边安全合作“准同盟关系”。

(一)美日韩三边的不平等关系

日韩难以忽视的事实是,无论戴维营峰会取得何等成果,都改变不了美日韩三边不平等关系。美国强调的机制化,实际上是牢牢控制日韩,为其国家利益服务。《外交政策》杂志用“昔日亦敌亦友的国家,今日共同应对新敌人”来形容此次戴维营峰会。美国已然将东北亚地区视为推行“印太战略”以围堵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日韩两国因在该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价值,而日益成为美国拉拢的重点对象。美国强调美日韩安全合作的“印太”属性,奉行的仍是“美国优先”,与日韩并非“平等相处”。美国目标是将日韩捆绑在牵制围堵中国的战车上,使日韩成为其实施“印太战略”的“桥头堡”“马前卒”,而且通过对日韩的深度捆绑来分担其在“第一岛链”的压力。

美国将日本视为其在亚太地区推行自身战略、实现自身目标的枢纽和支柱,实际地位要高于其在该地区的任何一个盟友和伙伴。而日本也寄望于通过加强同美国的战略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安全、地缘政治、海洋利益、自卫队军队化、国家正常化等。基于此,日本不仅在双边层面深化安全同盟,而且在多边领域全面配合美国的地区战略。美日两国在东北亚战略目标趋同,即共同遏制中俄发展,阻止中国统一。美国希望尽快构建全方位的对华军事封锁链。日本希望对中俄形成战略优势,除阻止中国统一外,还为解决日俄领土问题储备战略优势。而韩国热衷参与三边安全合作的主要目的则是打压朝鲜,解决朝核问题,所以韩国跟随美日直接介入台湾问题的愿意不高。因此,美日、美韩同盟关系中,美国更看重日本。

(二)日韩关系仍为不稳定变量

美日韩三边关系快速升温是由三国当前的相互需求所致。对美国而言,日韩关系改善既有利于美国主导的美日韩安全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印太经济框架”。对韩国而言,尹锡悦试图通过改善日韩关系,在应对朝鲜问题上获得美日支持。更重要的是,韩国政府急于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获得日本的支持。对日本而言,日韩关系改善促进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可以有效针对中国进行遏制。同时,为应对朝鲜,日本需要落实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日本也需要在福岛核污染水排放方面得到韩国的默许。但在美日韩互信层面,日韩关系依旧是“短板”,深深影响着三边合作机制的内生动力。

当前,日韩关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改善势头,但主要集中在政府层次,而非民间层面。韩国民众、在野党以及媒体,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二战期间强征劳工、“慰安妇”、领土问题和历史教科书等方面仍然持反对态度,对尹锡悦政府改善对日关系的做法上指责颇多,很难接受日本军事人员再次踏足朝鲜半岛。军事同盟的核心是联手出击。从历史角度看,日韩两国仍很难成为盟友。

(三)美日韩在台海、南海问题上各怀心思

美国欲维持全球霸权,势必对中国展开全方位遏制和打压。谋求修宪扩军,成为“正常国家”,是日本保守势力一贯诉求。当前,美日都有深化双方军事领域合作的意图。美国为此大打“台湾牌”。日本跟随美国,阻止中国统一进程,欲遏制中国崛起。日本部分政客为修宪扩军制造借口,炒作中国未来会借封锁航线打击日本经济,恶意制造所谓“中国威胁”。为增进日本的配合,美国在军事方面对日本松绑。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拜登已提醒日本,一旦台海有战事,日本必须明确自己扮演的军事角色。拜登政府向日本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在台湾岛北部、东部区域展开反潜,探测中国军事活动情况等。

另据日本《日经亚洲》新闻报道,日本自卫队西部陆军前司令玄一郎在接受采访时称,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日本将扮演类似乌克兰危机中波兰的角色,对台湾进行援助,并准备接纳至少十万来自台湾地区的“难民”。玄一郎还强调,日本应在冲绳附近设立水雷屏障区,尽可能加强防空能力。玄一郎此番表态暴露美日有意在台湾问题上复制“乌克兰模式”。

美国愿意看到日本充当“乌克兰”角色,与中国直接冲突。日本的目标是既要利用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联合压制中国,又想挣脱美国管控,谋求亚洲领导者地位。鉴于台海危机和朝鲜半岛危机间的相互关联,韩国优先考虑半岛稳定,并以此阻止台海危机蔓延。韩国倾向于将介入台湾问题仅限在发表联合声明的形式上,而不是体现在军事援助行动上。

(四)韩国对中国的经贸依赖程度高于美日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韩国主要核心关键原材料对华依赖度持续处于高位。虽然韩国政府极力推动关键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但至今没有太大效果。2023年10月23日,韩国媒体《能源经济》刊文称,韩国从海外进口的主要商品中50%以上依赖于中国,特别是半导体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稀土和充电电池核心材料,对中国的依赖度较高。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提供的《2023年上半年特定国家依赖度产品进口额现况》数据显示,进口贸易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对特定国家依赖程度超过50%的产品共计1176种,其中584种产品自中国进口,占比近半。韩国对特定国家进口依赖度超过75%的603种产品中,330种自中国进口,占比超过50%。依赖度超过90%的301种产品中,161种来自中国。半导体、充电电池等核心产业原材料方面,中国供应比重也较大。

韩国2023年上半年对芯片核心材料稀土类金属(钇、钪等)进口规模达1570万美元,其中79.4%自中国进口。据统计,韩国在镓和锗方面对中国的依赖度为87.6%。此外,韩国的氖(86.2%)、氙气(69.9%)、氟化氢(65.7%)、二氧化硅(61.6%)等也大部分从中国进口。韩国在制造充电电池的人造石墨(93.3%)、氧化锂和氢氧化锂(82.3%)、镍钴锰氧化物锂盐(96.7%)、镍钴锰氢氧化物(96.6%)等方面对中国绝对依赖。韩国的镍钴铝氧化物和钴酸锂全部从中国进口。韩国的氧化钴(69.4%)和用于充电电池制造的隔离膜(61.3%),也大部分从中国进口。韩国在决定电动汽车电动机性能的稀土永磁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度2023年上半年达85.8%。

(五)2024年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

2024年美国大选已经全速起跑。特朗普在共和党首场初选中轻松获胜,引发美国内外高度关注。一旦特朗普当选,强调“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战略收缩就成了必然。面对美国与欧洲及日韩等盟国的关系,以及美俄与美朝关系等,特朗普可能做出非常决策。他提出,若赢得2024年总统大选,将彻底改变对乌克兰危机、对华贸易以及对北约政策。特朗普是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发动者,是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始作俑者。

特朗普一旦再度当选,中美经贸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美方对华科技打压范围可能扩大,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中美发生擦枪走火事件的可能性增大,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另外,特朗普的政策是不搞单方面的“施舍式联盟”。因此,如果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韩国国防费用分担问题会再次出现,这对美韩同盟将是一个打击。特朗普可能要求韩国为美韩联合军演和美国在半岛部署战略武器支付费用。

总之,虽然美国拜登政府强化了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的薄弱环节,利用日韩两国关系改善,巩固同盟关系体系,以确保无论各国政府如何更迭,三边安全合作不会中断。但问题在于,这种三方安全合作机制未来是否能保持有效性将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中国、俄罗斯、朝鲜对美日韩三方安全合作体系做出何种反应,以及美国和日本、韩国如何应对;第二,从日韩关系角度,尹锡悦政府能否抵制国内在野党与民众对他改善对日关系和加强三边安全合作的压力;第三,韩国是否承认日本拥有自卫攻击能力,是否允许日本以朝鲜半岛为对象行使“反击能力”,是否允许日本对朝鲜目标施以“先发制人”打击并以此为由侵入朝鲜半岛。

三、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趋势展望

(一)三方军事合作

军事领域,美日韩安全合作已从应对朝鲜核导开发,扩大到亚太事务,合作内容也将由虚向实,从举行针对朝方的常规性联合军演,逐步向反导演习、反潜联演、登陆作战等实战型演练拓展,并完善三方情报共享和联合指挥作战体系。美方可能会赋予日韩更大军事行动自主权。与此同时,美日韩构建实时共享导弹预警情报系统,在探测、识别、追踪阶段实现整合,后续再加上导弹拦截,将形成完整的导弹防御体系。按照美日韩商定的计划,位于夏威夷的美军印太司令部将把驻日美军同日本自卫队、驻韩美军同韩国军队分别共用的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进行连通,以便美军印太司令部共享三方收集的情报信息。

该机制建成后,美日韩三方都能实时共享各方侦测到的朝鲜导弹发射位置、飞行轨迹、弹着点等具体数据信息,为未来作战行动提供直接、实时的情报支持。美日韩领导人戴维营会晤达成协议,为有效应对朝鲜核导“威胁”,三国启用实时信息共享系统。2023年12月18日,朝鲜成功发射火星-18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次日,美日韩启动朝鲜导弹预警实时共享系统。警报信息包括:朝鲜导弹发射位置、飞行轨迹、弹着点。韩美日三国还制定了长期的三方训练计划,于2024年开始实施。环太平洋联合军事演习和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部主办的“太平洋先锋队”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相关培训也包括在该计划内。

与此同时,美韩两国同意在2024年的联合军演中加入核战演练。双方正在商讨制定不同演习方案。在美韩“核磋商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双方同意2024年年中前制定核战略规划和运营指导方针,建立全面扩张的核威慑体系。虽然美日韩宣称实时共享导弹情报是为应对朝鲜核导“威胁”,这只不过是美日韩推动导弹情报实时共享的借口,并非真实意图,其背后可能隐藏更深层次战略考量。韩国被编入美国主导的导弹防御体系,成为对华遏制重要一环。

防卫费方面,日本政府已确定2024年度防卫预算为7.7万亿日元,约合3856亿元人民币。日本计划在2023年至2027年间大幅增加国防开支,最终达到GDP2%以上的北约标准。日本计划在5年中投入防卫费用约43万亿日元,其中2023年已投入6.8万亿日元。日本与美国在军事合作上的加强,推动了日本的防卫力量“再武装”化。日本与英国、澳大利亚签订互惠准入协定,为日本军事力量海外部署创造条件。菲律宾也在与日本洽谈这一协定。日本的战争准备值得各国警惕,需加防范。

2023年12月12日,韩国国防部公布五年国防规划,2024年至2028年的国防预算支出同比(2023年至2027年)增长5%,达到348.7万亿韩元。其中,防卫能力改善费增长5.7%,为113.9万亿韩元,在国防费中所占比重将从2023年的30%扩大至2028年的36%;战力运营费年均增5%,为234.8万亿韩元;国防费年均增7%,到2028年将达80万亿韩元。韩国防部将重点构建“韩国型三轴体系”,由杀伤链系统、韩国式导弹防御系统和大规模惩罚报复作战计划组成。

韩国计划2025年前确保发射5颗军事侦察卫星,并推进超小型卫星项目,从而大幅缩短卫星重访周期。韩军还将增加高性能隐身战斗机和具备搭载潜射弹道导弹能力3000吨级以上潜艇数量,并致力于研发具备集群、自爆功能的无人机,以及电磁脉冲弹等先进武器。此外,韩军将建立侦测、识别和打击无人机的能力,以应对朝鲜无人机,通过采用电磁波干扰等手段,使朝军无人机失去作战能力,还将激光对空武器等纳入战力范畴。

(二)日韩加强与北约合作

乌克兰危机以来,北约着力渲染东亚地区安全“威胁”和“挑战”,借以加强对华遏制,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的亚太盟友加强横向联动,在西太平洋频繁举行联合军演,谋求北约“亚太化”。日本与北约互动频繁,双方合作日益走向机制化和常态化。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与北约联系最为密切、合作最为深入的欧洲域外国家。日本积极扮演北约“亚太化”的“带路党”,以服务其政治军事大国目标,谋求提升大国地位,助推强军扩武进程。日本将北约引入亚太地区过程中,炮制所谓“今日乌克兰,明日东亚”论调,结合北约宣称的“欧洲安全与亚太安全不可分割”,助推北约介入亚太安全事务。

韩国与北约近期也不断加强互动,双方建立较成熟的高层会晤机制,签订了数份《个别伙伴合作计划》,并逐步深化在地区热点、网络安全、军事防务、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以对冲所谓地区安全压力和实现战略目标,助推韩国的国际影响力,配合美国重塑全球联盟体系。 2023年7月,日本和韩国领导人分别受邀参加北约维尔纽斯峰会。在这次峰会上,日本取得了预期成果,韩国与北约的关系也更进一步。韩国于11月27日至12月1日首次参加了北约网络演习。这项演习自2008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韩国2022年仅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演习,而2023年是首次以“北约伙伴国”身份参加。目前,日韩已在北约设置联络处。北约计划2024年内在日本东京设立联络处。北约“东进亚太”背后目的是获取亚太利益,并维护美国主导的西方霸权。

(三)共同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

目前,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是美国及其盟友对华高科技压制的主要目标。美国已联合日本、荷兰在光刻机、离子注入机等半导体设备领域对中国管控升级,在尖端芯片领域对中国封锁。美国已和荷兰、日本就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达成协议。美国将国内使用的一些出口管制措施拓展至荷兰阿斯麦、日本东京电子和尼康等公司。除荷兰、日本外,美国还要求韩国对出口中国的半导体实施限制。2023年,面对市场不断萎缩,日本宣布加入美国对华芯片及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行列。5月23日,日本出台针对中国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措施,超出美国对华禁售14纳米芯片的范围。[23]部分芯片制造设备甚至涉及45纳米级别芯片生产工艺。

美国原本重点施压对象是半导体技术领域水平更高的荷兰和日本,但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对韩国施压力度越来越大,甚至点名具体企业。虽然韩方忧虑对华出口管制措施会使其半导体行业面临不利局面,但尹锡悦政府致力于消除美方担忧,认同美方立场。2023年12月11日,尹锡悦访问荷兰,寻求同荷兰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的半导体同盟。对于韩方提出构建“半导体同盟”,有评价认为是“美国搭台,韩国唱戏”。另外,韩国政府于2024年2月29日承认,中国在11个重点科技领域136项关键技术发展水平早在2022年就超过了韩国。韩国认为被中国超越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韩国大肆炒作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声称要防止技术交流,防止尖端技术泄露给中国。

总之,伴随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日韩安全合作范围和定位直指所谓“中国威胁”。美日韩在亚太地区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大肆发展军备、大幅提升国防预算等做法,不仅加剧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紧张对立,而且推动新一轮地区军备竞赛。

四、中国因应之策

东北亚局势事关中国战略安全,需要进一步维护区域和平稳定,保持多边沟通与合作,避免陷入美国挑起的阵营对抗。

一是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力、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例如,随着中国制造业强劲发展,韩国钢铁、石油化工、机械、汽车、造船、半导体、显示器、智能手机等八大支柱产业正在步入危机。昔日,韩国汽车、电视机、手机、液晶面板、半导体、原材料在中国都有很大市场占有率。现在,半导体以外很多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比越来越小。为此,韩国配合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希望转变颓势。但这种将市场安全化、政治化的做法已严重影响韩国仅存竞争优势的半导体产业,形成恶性循环。中国要持续巩固和提升相关制造业优势,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破旧立新,使韩国不得不放弃抱美国大腿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的幻想,也有利于促进新一轮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二是加强军事震慑。中国要高度警惕美日韩在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的军事活动,做好军事防御及反击准备,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威胁,以防家门口生战生乱。美国批准向日本出售“战斧”巡航导弹,日本获得攻击性远程武器,不仅对中国形成武力威胁,更会引发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军备竞赛。中国要通过营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对美国、日本政府进行必要施压,要通过增加海空兵力出动次数、部署先进防空预警与反导系统以及远程火箭炮等震慑对手。

三是促进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目前,欧盟对华政策中的务实性有所回归,中欧务实合作有所增强,但竞争性、对抗性、动荡性等特征仍继续存在。欧盟现在对中国的定位: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具有“三重色彩”。欧盟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差异。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背景下,欧盟的战略选择对中国至关重要。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距离,可以减轻中国的战略压力。因此,中国要增加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各层级交往,全面重启各领域合作与交流,支持欧盟实现战略自主,促进中欧关系稳定发展。

四是巩固和加强与东盟合作关系。东盟十国驻华使节曾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感谢中方为东盟国家发展提供宝贵支持。东盟成立是源于东南亚国家为避免在冷战时期沦为美苏争霸的“棋子”,而采取的“抱团取暖”方式。即使在冷战结束30多年后,东盟国家依然对阵营对抗心存忌惮。虽然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中,日方加大了在安全议题上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试图将与东盟的传统经贸合作往安全领域引导。但由于东盟国家对日本的侵略历史仍心怀警惕,美国和日本对东盟的挑拨行动不易奏效。中国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东盟国家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

五是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背景下,中国还要继续积极作为。近年,中国先后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落实巴勒斯坦问题“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中国成功推动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对话取得重大成果。中东地区国家战略自主意识不断提升,对某些域外大国的追随意愿降低。在安全、经济和外交领域,中东国家展现务实态度。中国提出的方案在缓解中东紧张关系方面,已被证实是可行的。中国为中东地区和平发展发挥了大国作用。同时,中东国家与中国的合作也在全面深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和安全等领域。

六是加强同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沟通与协作。目前,中俄在亚太地区战略巡航已成机制化、常态化,提升了两军协同作战能力,适应了共同应对地缘局势变化的需要。美日韩领导人在戴维营会晤后,亚太版“小北约”已见雏形。美日韩在东北亚地区频繁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包括航母战斗群、潜艇在内的美军舰船频繁进入釜山港等韩国港口。日本放弃“专守防卫”政策,为突破战后和平宪法限制,不断在关乎中俄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采取挑衅行动,加剧了亚太地缘政治局势的恶化。长期以来,美日韩三国一直试图在亚太地区保持对中俄的战略压力。面对美日韩军事行动咄咄逼人,中俄可继续通过加强联合巡航,施以震慑,共同应对可能的局势变化,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五、结语

2023年以来巴以战火燃烧、乌克兰危机僵局,国际局势处于纷乱激荡之中。亚太地区表面上虽然保持和平,但是潜在风险因素不断增多。中美俄大国关系失衡牵动着东北亚安全局势,使得地区安全架构发生转变。美日韩领导人戴维营会晤升级三国“准同盟关系”,下一步会继续强化三方在安全、经贸、科技、全球及地区事务上的协调与合作。

在美国推行“印太战略”背景下,美日韩安全合作从应对朝鲜核导开发,扩大到亚太范围,针对中国的色彩浓重。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的阵营化和对抗性特征,将破坏亚太地区稳定。美国视日本为推行“印太战略”的重要枢纽和支柱,地位高于其他盟友和伙伴。

美日韩为不平等的三边关系,受制于日韩矛盾、三方利益分歧及美国大选等因素,美日韩难以发展为真正的三边同盟。东北亚局势事关中国战略安全。中国要保持多边沟通与合作,维护区域和平稳定,避免陷入美日韩挑起的阵营对抗。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同朝鲜逐渐形成反美统一战线。美西方借此大肆炒作,营造东北亚地区“新冷战”氛围。

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一贯坚持不针对特定国家的原则,倡导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和分歧,走阵营对抗的路子只会对多极世界格局起到消极作用。美国式的“小院高墙”就是反面教材。2024年5月26日至27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时隔四年半,会议重新启动,对于解决目前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韩国和日本担心下一届美国政府可能更加优先考虑美国利益,并加强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国强调中日韩经济合作和区域合作,避免美日韩安全合作成为制衡中国的武器。当前,美日韩注重以战略合作为主,而中日韩会议更加侧重经济议题,特别是区域经济合作。美日韩注重形成外交和尖端产业领域的合作机制,中日韩则侧重在此外的经济领域,以及社会、交流、文化等领域进行合作。

此次中日韩首脑会议过程中,日本仍然坚持把日美同盟放在首位,对此韩国表现出与日本不同的立场。对韩国来说,尽管韩美同盟、韩美日合作有其重要性,但是建立稳定的韩中关系对于韩国也很重要。倘若东北亚出现“新冷战”格局,对域内国家,包括韩国都非常不利。

在防止东北亚出现“新冷战”格局、缓解区域紧张局势方面,中国与韩国的立场与利益相对较具一致性。中国要继续保持与韩国、日本,特别是同韩国的交流与合作势头,避免出现中俄朝与美日韩的阵营对抗局面。

作者简介:满岩,女,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海归学者,曾就读于韩国高丽大学,主要从事东北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