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魔芋大树可乘凉,毕节中药研发达预期
2025-01-24 阅读(5783)
【香港日报聂祥吉赵贵州日报肖凌霄融合报道】贵州省毕节市中药研究所与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建的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毕节医专药学专业同学王爽爽、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李剑西,日前在导师邹涛指导下,展示一个从五十多斤晾干至五斤多石头般坚硬的浓缩版魔芋。
拔尖人才毕节魔芋邹涛
贵州毕节,圈内提起魔芋就会想到邹涛。2023年4月11日,毕节市中药研究所魔芋课题组组长、毕节市魔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邹涛,被毕节市授予首批“拔尖人才”称号。
2014年,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硕士学位的“江西老表”邹涛,通过人才引进来到毕节市中药研究所工作。
2016年1月,邹涛请缨到纳雍县厍东关乡挂职任科技副乡长,为探索当地中药材发展路子,试种了益母草、波棱瓜等中药材。由于环境不适宜,加之技术缺乏等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邹涛了解到魔芋发展潜力大,且当地气候和土质适宜推广种植,以魔芋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在医药、食品、日用化工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针对毕节魔芋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良种及繁育技术缺乏、种植技术不规范、高效种植技术不完善、病虫害严重及精深加工产品缺乏等“瓶颈”制约因素,邹涛与团队一道,积极开展魔芋生产加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
经过不断探索试验,邹涛团队总结筛选出优良魔芋资源—矮化黑杆花魔芋和鄂魔芋1号,形成“向日葵+魔芋”高效复合种植技术、高海拔区域魔芋覆膜保墒增温避雨技术、花魔芋“一种多收”种植技术、魔芋草害生态化绿色防控技术、魔芋软腐病高效综合防控技术等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哈喇河镇闸塘村锁才邦,曾在四川魔芋公司务工,了解魔芋及市场销路后,回乡创业发展魔芋产业。摸爬滚打数年后种植魔芋风生水起,2019年即在威宁麻乍镇推广邹涛团队研发的“向日葵+魔芋”高效复合种植技术和覆膜盖土技术,种植魔芋2000亩,亩产鲜魔芋3.28吨、一代魔芋种286公斤,按商品魔芋每吨7000元、一代种每吨4万元折算,亩产值超过3万元。次年示范推广种植魔芋3450亩。“向日葵既可作为魔芋遮阴物,还可增加土地收益,合理套种一举多得。”锁才邦说,技术含量决定魔芋产值效益,从种到收都让当地务工群众全程参与,就是通过科研人员和公司骨干传帮带,让群众不仅打工挣钱,还可学习技术学经验,为进一步推广魔芋种植打基础。
脱贫攻坚主力军魔芋产业
威宁是贵州省薯芋类作物最佳生产区,也是薯芋作物最佳良种繁育区,是全省最早发展魔芋产业的区域。威宁县种植魔芋历史较长,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推魔芋产业,由哲觉镇开始辐射到哈喇河、海拉、黑石、斗古、金钟等乡镇。魔芋效益高、带动能力强且市场需求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加持,威宁魔芋产业发展迅速,原来种植老区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辐射到麻乍、龙场、金斗、牛棚、二塘、秀水、草海、云贵、么站等乡镇,全面形成种植、加工、制品全产业发展。
威宁县非常重视魔芋产业,出台了相关文件,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成立技术小组,负责指导全县魔芋等中药材产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各阶段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明确提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4万亩以上,重点推广种植品种为魔芋等12个。魔芋主要布局在麻乍、哲觉、海拉、云贵、炉山、岔河、黑石头、大街、龙场等乡镇,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规模化、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补助800元/亩、商品基地补助200元/亩。2019-2020年还将魔芋纳入时任县长500亩以上坝区示范点,补助1400元/亩。同时,世界银行、贵州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协、毕节市科技局等也在通过项目大力扶持威宁县企业(合作社)发展魔芋产业。
脱贫攻坚重点在产业扶贫,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而建设示范基地是加快产业推进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科技、农业、扶贫、统战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支持下,威宁全县建设魔芋示范基地近2万亩,带动7000余户20000余人受益,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如省农业农村厅支持282.92万元建设坝区(魔芋)2020亩以及支持150万元建设中药材(魔芋)产业发展基地3000亩,世界银行支持1480万建设魔芋基地1060余亩。据统计,威宁县魔芋产业有效带动1.78万户74760人增收致富,在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毕节市中药研究所作为产业科技支撑单位,近年联合开展魔芋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发明专利“一种魔芋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方法”已获授权,实用型专利“一种魔芋磨粉装置”等8个获得授权,“贵州无公害魔芋生产技术规程”入选“贵州省年度农业主推技术”,“魔芋生态控草防病降本增效绿色发展技术”入选“贵州省年度农业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企业标准“花魔芋种芋分级标准”和“花魔芋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已颁布实施。
中药研发成果丰硕达预期
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中药研究所圆满完成天麻资源收集及鉴定,天麻蜜环菌、萌发菌资源收集及优良菌株筛选,天麻药材物质基础研究,贵州天麻药材品质研究,天麻健康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天麻保鲜及贮藏技术研究及仿野生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等研究内容任务,取得丰硕研究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1)收集天麻种质资源63份,建成天麻种质资源圃8.6亩;筛选出高产天麻资源3个,优质天麻资源5个;建成天麻良种繁育基地25.8亩;(2)完成不同天麻分型细胞学研究,得到完整的天麻染色体形态特征;完成天麻资源的SSR分子标记,筛选出适用于天麻SSR分子标记的引物3对,构建了天麻资源的系统进化树。(3)收集到蜜环菌19份、萌发菌5份,筛选出优质蜜环菌菌株、优质萌发菌菌株各1株;并完成蜜环菌、萌发菌资源的ITS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成功了构建蜜环菌、萌发菌资源的系统进化树。(4)对天麻化学物质进行系统解析,共鉴定出38个化学成分,其中包含天麻素及天麻素苷元结构化合物30个,6个化合物经标准品确认。
(5)提出了天麻素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部位为箭芽端,天麻素含量最高的采收季节为春季。(6)优选出了最大程度保持天麻活性成分的技术工艺,成功研发出天麻健康产品7个新产品,注册天麻商标12个。(7)筛选出了既能保持天麻有效成分含量,又可将天麻保鲜期延长至45天的两种方法。(8)集成了林下仿野生天麻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展天麻技术培训1296人次。在七星关、大方、赫章等县(区)进行林下仿野生天麻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建成林下仿野生天麻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基地9842.38亩(其中核心示范区3586.88亩,平均每平方米产鲜天麻8.37kg),生产天麻总产量338.69万公斤,总产值12623.97万元,新增总产值9218.9万元。
共建中药研发科创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毕节市中药研究所和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共建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立足黔西北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统筹毕节市健康产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强化基础及基础应用研究,不断培育科技创新主力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药用植物研发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药研发科创平台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发射光谱仪、光合仪、正置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智能型凝胶成像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超微粉碎机、旋转片压片机、软胶囊机等仪器设备,围绕优势中药材资源筛选、良种选育、栽培示范、病虫害防治、道地药材质量标准、有效成分检测、产品研发等开展研究。
研发形成“向日葵+魔芋”高效复合种植技术、高海拔区域魔芋覆膜保墒增温避雨技术、花魔芋“一种多收”种植技术、魔芋草害生态化绿色防控技术、魔芋软腐病高效综合防控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应用,建成全国最大花魔芋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基地魔芋软腐病发病率由20-30%降低至6%以下,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以上,在行业领域内达到领先水平。经专家测产商品芋基地亩产商品芋2427公斤和一代种421公斤,种芋基地亩产一代种185公斤和二代种1170公斤,示范区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
并通过贵州省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玛瑙红樱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和贵州省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计划项目“贵州纳雍玛瑙红樱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形成玛瑙红樱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玛瑙红樱桃“林-药(魔芋)”立体化栽培技术、玛瑙红樱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樱桃育苗成活率达96%,樱桃鲜果贮藏时间达4天,亩产量509公斤(较传统增加12%),林下魔芋亩产752公斤,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培育扶持合作社3家和酒厂1家研发产品2个。园区玛瑙红樱桃种植面积30000余亩(核心区6000余亩),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困难群众1205户4316人受益脱贫,人均增收5960元。
中药研发科创平台目前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50项,获支持总经费1560万元;发表论文138篇(SCI论文10篇),申请专利55项(授权24项),选育新品种2个,出版专著7部;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8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甲秀之光”访问学者2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5人,毕节市市管专家4人,毕节市拔尖人才4人,培养实习生50余人。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中山大学、贵州省中医药大学、毕节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外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坚持“共建、共用、共管、共享”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支撑,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持续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校企(所)合作、产教融合,中药研发科创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平台建设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 赵吉祥)